受限空间作业(如地下管网、储罐、密闭厂房等)因 “空间密闭、气体复杂、应急难度大”,长期面临 “气体中毒、缺氧窒息” 等安全风险,传统间断性检测模式难以满足连续作业的实时监管需求。GQB-200A7 Pro PTL 移动式区域气体检测报警仪通过 “气体抽取监测 + 视频实时监管 + 远程智能控制” 的一体化设计,彻底解决 “监管盲区、响应滞后” 痛点。
2024 年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数据显示,全年共发生事故 113 起、造成 144 人死亡,其中中毒和窒息、爆炸、火灾三类过程安全事故合计 71 起、致 105 人死亡,分别占事故总起数和死亡人数的 62.8%、72.9%。这组数据既反映出行业安全形势的严峻性,更凸显了气体检测作为安全防护第一道防线的关键价值。
2025 年 10 月 8 日 12 时 10 分,莆田市涵江区涵西街道农贸市场附近的污水调蓄池旁,一声急促的呼救打破了作业现场的平静。某公司检修人员在开展日常维护时,突发有限空间中毒窒息事故,最终 3 条生命永远定格在这一刻。福建省安委会已对该起较大事故启动挂牌督办,这起发生在央企子公司的悲剧,再次将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漏洞推向公众视野。
自 2022 年 10 月 1 日《GB 30871-2022 危险化学品企业特殊作业安全规范》正式实施以来,已成为化工行业特殊作业安全管理的根本。截至 2025 年三季度,该标准实施三年间,全国危险化学品企业特殊作业事故起数较前三年下降 42%,充分印证了其科学管控价值。但应急管理部最新通报显示,仍有 37% 的事故源于对标准条款的机械执行或关键要求的遗漏。
9月26日2时0分许,龙某洪带领员工卓某全和郑某良来到发酵池区域进行酿酒前准备工作。2时1分许,郑某良进入发酵池内开始清扫。2时5分许,龙某洪发现郑某良晕倒在池内,遂与卓某全相继进入发酵池内试图施救,两人均未再出来。6时43分许,经营者张某莲发现3人均倒在池内,随后拨打120求救电话。7时15分许,救护车到达现场进行抢救,3人经现场抢救无效死亡。
2025 年 9 月 29 日 7 时许,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某化工有限公司厂区公共厕所内发生的有害气体中毒事件,以 5 人死亡、1 人重伤、2 人轻伤的惨痛结果,为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敲响了震耳欲聋的警钟。这起发生在国庆前夕的事故,不仅让多个家庭陷入悲痛,更暴露出危化品企业安全管理中的诸多漏洞。
工业气体泄漏爆炸事故如同 “移动的火山”,2024-2025 年全国已发生 12 起典型事故,造成 31 人死亡、68 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超 2 亿元。从山东淄博的管道检修爆炸到江苏泰州的车间反应失控,事故场景虽异,却反复印证 “检测缺失 + 违规操作 = 致命风险” 的铁律。本文结合应急管理部通报与地方典型案例,拆解跨年度事故的共性根源,提出可落地的防范方案。
事故通报:9月20日,有浙江温州居民向记者反映,当地一艘捕鱼船发生中毒事故,致5名船员受伤。
有知情人告诉记者,事发9月3日,有船员在清理船舱内死鱼时吸入有毒气体晕厥后跌落,全身多处骨折,随后有4名船员进入事发船舱试图开展营救,均中毒后跌落受伤。
目前,2人伤势较重仍在医院救治,其余3名船员经治疗已回家。20日,记者从温州市洞头区相关职能部门获悉,相关部门已介入进行处置和善后工作。
2025年6月3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某公司发生一起安全事件,造成2人死亡。
经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技术鉴定分析,得出造成本次事故直接原因为柔性隔离器内通入氮气,导致氧气浓度急剧下降至窒息阈值(<19.5%),作业人员未采取防护措施进入,因缺氧窒息死亡。
2025 年 5 月 13 日,佛山某食品有限公司冷粉车间的一声紧急呼救,打破了工业生产的平静 —— 电气工程师夏某在参与设备升级项目时,因液氮泄漏导致缺氧窒息,经抢救无效死亡。这起直接经济损失达 192 万元的事故,并非偶然的意外,而是气体安全管理链条断裂的必然结果。从未关闭的液氮阀门,到未通电的氧含量监测报警装置,每一个疏漏都在敲响警钟:气体检测与安全管理,是工业生产中不可逾越的生死防线。
在工业生产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带来沉痛的教训。2025 年 7 月 10 日,位于临平塘栖的杭州宝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一般中毒和窒息事故,该事故与反应釜作业紧密相关,再度敲响了气体安全检测与规范操作的警钟。
近日,安徽省宣城市人民政府发布安徽司尔特化肥科技有限公司“6·7”一般中毒窒息事故调查报告。
2025年6月7日,安徽司尔特化肥科技有限公司在检维修过程中发生一起中毒窒息事故,造成1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05万元。
经调查认定,该事故是一起因现场作业人员擅自违规开展受限空间作业,造成作业人员中毒窒息身亡,应急救援人员在佩戴防毒面具情况下,盲目施救致使事故扩大的一般生产安全责任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