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涵江 “10・8” 事故敲响警钟:3 人殒命污水池,有限空间作业为何仍踏 “雷区”?

2025 年 10 月 8 日 12 时 10 分,莆田市涵江区涵西街道农贸市场附近的污水调蓄池旁,一声急促的呼救打破了作业现场的平静。某公司检修人员在开展日常维护时,突发有限空间中毒窒息事故,最终 3 条生命永远定格在这一刻。福建省安委会已对该起较大事故启动挂牌督办,这起发生在央企子公司的悲剧,再次将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漏洞推向公众视野。

 

事故核心:污水池里的 “隐形杀手” 与合规漏洞

此次事故发生地 —— 污水调蓄池,是典型的有限空间作业场景。这类封闭或半封闭空间内,有机物在厌氧环境下极易分解产生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同时氧气浓度可能因消耗而急剧下降,形成 “中毒 + 窒息” 的双重致命风险。结合应急管理部对近十年事故的分析,污水处理系统相关的中毒窒息事故占比高达 73.7%,而此次 3 人死亡的惨痛结果,正印证了这类场景的高危险性。

从官方通报来看,事故暴露出的合规性问题已初现端倪。根据 2024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的《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定》,有限空间作业必须严格执行 “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 的铁律,且需经企业主要负责人或其书面委托人员审批方可实施。作为央企子公司,涉事单位本应是安全规范执行的标杆,但事故的发生显然意味着关键环节出现了 “失守”。

业内人士推测,此次事故极可能存在两大核心疏漏:一是作业前未按规定进行气体检测与通风,导致人员贸然进入有毒缺氧环境;二是应急处置失当,可能存在盲目施救行为。应急管理部数据显示,87.4% 的有限空间事故伤亡扩大源于盲目施救,很多救援人员未佩戴防护装备就进入危险空间,最终从 “施救者” 变成 “受害者”。

 

共性之痛:央企也难避的有限空间作业 “三重病灶”

“10・8” 事故并非个例,而是我国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乱象的缩影。即便在管理相对规范的央企体系中,长期存在的 “认知盲区、管理虚设、能力短板” 三重病灶,仍让安全防线形同虚设。

1. 认知盲区:对风险 “无知无畏”

部分企业负责人和作业人员对有限空间的危险特性缺乏基本认知,将污水池、储罐等空间的日常检修等同于普通作业。污水调蓄池内的硫化氢气体无色、剧毒,即使浓度仅为 10ppm 就会引发头痛恶心,达到 100ppm 以上可在数分钟内致人死亡,但这类关键风险点往往被忽视。更危险的是,一些作业人员认为 “以前没出事,这次也没事”,凭借经验侥幸作业,最终付出生命代价。

2. 管理虚设:制度挂墙不落地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定》明确要求企业建立有限空间管理台账、实行作业监护制、配备合规防护装备,但实际执行中大量制度沦为 “墙上风景”。某安全检测机构 2024 年调研显示,30% 的企业未对有限空间进行完整辨识,45% 的企业虽有审批制度却 “先作业后补票”。此次涉事企业若严格落实监护制,监护人员全程实时联络并监督防护措施落实,本可及时制止危险作业行为。

3. 能力短板:装备与技能 “双缺失”

有限空间作业对装备和技能的要求极高,气体检测报警仪、机械通风设备、全身式安全带等装备缺一不可,且需定期维护校准。但现实中,部分企业要么配备的检测仪器不符合国家标准,要么作业人员不会正确使用 —— 有的不知如何校准检测仪,有的不会穿戴正压式呼吸器,应急演练更是走形式,遇到突发情况完全手足无措。这种 “装备配而不用、技能训而不会” 的现象,在工程建设领域尤为突出。

 

东方报警有限空间解决方案

针对有限空间及复杂环境下的各类动火作业安全需求,东方报警定制移动式区域气体检测仪 GQB-200A7 Pro PTL 解决方案,以 “抽气式气体监测 + 高清视频监管 + 云端远程控制” 三合一设计为核心,搭配灵活实用的硬件配置,构建作业全流程安全管控体系。

设备整机配备搬运小车,兼具 “移动便捷性” 与 “固定实用性”—— 既方便作业人员转移仪器,又可直接作为支架固定设备,适配多场景使用需求。其泵吸式气体检测模块搭载超长泵吸软管,软管一端连接设备泵,另一端与浮球衔接;浮球能有效过滤检测环境中的粉尘与水汽,精准抽取空间内气体至容器外检测,可实时监测 O₂、CO、H₂S、可燃气体 4 类核心气体浓度,若数值达到报警阈值,作业人员严禁进入,待检测结果满足安全要求后方可准入。

进入有限空间后,视频布控球可安装在三脚架上,搭载分离式防爆高清云台变焦摄像头,支持 360° 旋转、10 倍光学变焦,且转动时自动补光;配备 10 米信号传送电缆,作业人员可通过机身 5.5 寸防爆彩色屏实时监控画面,也能借助遥控器调整摄像头角度。若发现违规作业,监管人员可通过对讲机与内部人员即时沟通纠正;当危险气体泄漏时,设备可与周围便携设备预警互联,快速通知周边人员,最大程度避免盲目施救引发的二次伤害。

此外,设备支持 4G/5G 通讯技术,能将气体检测数据与影像信息同步上传至园区数字化系统平台,手机端、电脑端均可远程查看数据、调整云台角度、存储视频,异常情况还会自动推送提醒。

整套方案通过 “实时气体检测 - 视频监控 - 喊话纠正 - 远程监管” 闭环设计,将分散的安全管控功能整合为一体化系统,彻底解决有限空间作业 “看不见、管不住、响应慢” 的问题,保障作业全程安全。

 

总结:安全没有 “例外”,责任不容 “悬空”

3 条生命的逝去,为所有企业敲响了沉重的警钟。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既不靠侥幸,也不靠经验,而是靠每一项制度的严格执行、每一次检测的一丝不苟、每一名人员的技能过硬。作为央企子公司,涉事企业更应深刻反思:为何成熟的安全规范未能阻止悲剧发生?如何让 “安全第一” 真正融入作业流程的每一个细节?

此次福建省安委会的挂牌督办,不仅是为了查清事故真相、追究相关责任,更是为了推动全行业举一反三。当每一家企业都能摒弃侥幸心理,将 “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 的铁律刻进骨子里,当每一名作业人员都能敬畏风险、掌握技能,有限空间才能真正告别 “死亡陷阱”,让生命安全得到应有的守护。

 

发布时间:2025 年 10 月 17 日

文章来源:东方报警官网

说明:本网站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及版权问题等错误信息,请及时联系我们,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