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气窒息致 1 人死亡!从佛山某公司事故看气体检测的生死防线

2025 年 5 月 13 日,佛山某食品有限公司冷粉车间的一声紧急呼救,打破了工业生产的平静 —— 电气工程师夏某在参与设备升级项目时,因液氮泄漏导致缺氧窒息,经抢救无效死亡。这起直接经济损失达 192 万元的事故,并非偶然的意外,而是气体安全管理链条断裂的必然结果。从未关闭的液氮阀门,到未通电的氧含量监测报警装置,每一个疏漏都在敲响警钟:气体检测与安全管理,是工业生产中不可逾越的生死防线。

 

一、事故复盘:那些本可避免的 “致命疏漏”

回溯这起氮气窒息事故,多个关键环节的失守,最终酿成悲剧。夏某作为外派工程师,在 5 月 12 日操作后未完全关闭液氮阀门,导致氮气持续泄漏;13 日独自进入冷粉车间时,既未执行 “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 的基本流程,也未察觉车间内氧气浓度已因氮气置换急剧下降。更令人痛心的是,车间内本应守护安全的氧含量监测报警装置,事发时处于未通电状态,且未与排风机连锁 —— 这意味着即便氧气浓度跌破安全阈值,也无法触发报警与通风联动,彻底丧失了监测的作用。

相邻操作间虽有人员活动,但因对氮气泄漏风险缺乏认知,未能及时发现异常;直至他人透过玻璃察觉夏某昏迷,施救已错失最佳时机。经调查,事故直接原因是液氮阀门未关紧导致泄漏,间接原因则直指安全管理的漏洞:公司未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项目负责人未履行管理职责,公司未做好现场安全监管,氧含量检测设备未通电形同虚设,隐患排查更是流于形式。最终,涉事企业被依法处罚,项目负责人面临追责,而一条鲜活的生命却永远无法挽回。

 

二、氮气之 “隐”:看不见的窒息风险,需靠 “精准监测” 破解

氮气作为工业领域常用的惰性气体,因无色无味、化学性质稳定,常被用于食品包装、超低温粉碎等场景。但正是这种 “低调” 的特性,使其成为隐藏的 “安全杀手”—— 氮气本身无毒,却会通过置换空气中的氧气,形成缺氧环境。正常空气中氧气浓度约为 21%,当氮气浓度升高导致氧含量降至 19.5% 以下时,人体会出现头晕、心跳加速等症状;若氧含量进一步降至 16% 以下,会迅速陷入昏迷,最终因呼吸、心跳停止死亡。

在佛山这起事故中,正是氮气的 “无形性” 让危险悄然蔓延。夏某进入车间时,无法通过感官察觉氮气泄漏,而本应预警的氧含量监测装置又处于停用状态,导致其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暴露在缺氧环境中。这一教训深刻表明:对于氮气这类 “隐形风险气体”,必须依靠专业的气体检测设备,才能打破 “看不见、闻不到、察觉晚” 的困境。根据《作业场所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通用技术要求》,涉氮作业现场必须安装氧含量检测报警器,且缺氧报警阈值需严格设定为 19.5% VOL,同时确保设备与排风系统联锁 —— 一旦氧含量超标,既能触发声光报警,又能自动启动通风,为人员撤离争取时间。

 

佛山某公司氮气窒息事故,用生命的代价提醒我们:工业生产中的每一个安全环节,都容不得半点侥幸。气体检测设备不是 “摆设”,而是守护生命的 “最后一道防线”;安全管理制度不是 “文件”,而是规范操作的 “行为准则”。无论是日常生产,还是假期作业,企业都需以这起事故为镜,压实安全生产责任,补齐管理漏洞,让每一台检测设备都 “灵敏可靠”,让每一位员工都 “懂风险、会防护”——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防范气体安全事故,守住 “平安生产” 的底线。

 

发布时间:2025 年 9 月 19 日

文章来源:东方报警官网

说明:本网站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及版权问题等错误信息,请及时联系我们,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