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行业资讯

     煤化工是山东省传统的重要支柱产业,为促进山东省煤化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着力打造新优势,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山东省已经形成比较坚实的煤化工产业基础,围绕“焦、肥、醇、炔、苯、油”六条特色发展主线,以优势企业和拳头产品为支撑,积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装备,发展质量明显改善,核心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了煤焦化、煤气化(合成氨、尿素、甲醇和醋酸等)产业链及相关产品系列。
 
  (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山东省焦化、化肥产业在全国占据重要位置,尿素产能居全国第1位,焦炭产能居全国第3位,焦化产业综合效益连续六年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煤气化产品链条逐步延长,合成氨、甲醇、醋酸、煤焦油深加工等产品初具规模。2013年全省合成氨产量783万吨、尿素(不折纯)1063万吨、焦炭4317万吨、煤焦油167万吨、粗精苯60万吨、甲醇476.7万吨、焦炉净煤气64亿立方、液化天然气(LNG)307万吨。
 
  (二)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焦化行业全部采用国内最先进的5.5米及以上和先进的4.3米捣固式焦炉,目前炭化室高5.5米及以上的大中型焦炉产能已达3320万吨,占全省总产能55%,高于全国45%水平。煤气化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取得突破,日处理煤2000吨级以上煤气化装置、大型空分装置、低温甲醇洗装置、百万吨级煤间接制油反应器先后实现自主研制和投入生产。
 
  (三)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5年来,山东省累计淘汰落后合成氨产能191万吨、尿素产能169万吨、碳铵产能228万吨、焦炭产能869万吨,在全国率先完成对4.3米以下的捣固焦炉及工艺的淘汰任务。2011至2014年,通过淘汰落后产能等折算节约标准煤近500万吨。煤焦化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煤焦、煤气、煤焦油、粗苯、甲醇等系列产品,正在向煤焦油深加工、粗苯加氢精制、焦炉煤气制甲醇制LNG、精细化工发展。煤气化产业向高附加值、低污染精细化和清洁能源转型,百万吨甲醇制烯烃一期项目等一批新型煤化工项目建成投产。煤炭伴生的油页岩资源形成循环产业链,山东能源龙矿集团页岩油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其中龙口市形成年处理油页岩120万吨、产油12万吨的能力。
 
  (四)科技创新能力有效提升。煤焦油深加工方面,由沥青延伸发展高级石墨碳素、改性沥青、硬质沥青等主导产品,推广常减压分离工艺等节能技术。粗苯加氢精制方面,采用苯加氢工艺、苯加氢精制等生产技术,延长了芳烃产品产业链。煤气合成转化天然气方面,实施焦炉煤气制甲醇节能新工艺、液化纯氧蒸汽转化工艺、无催化纯氧蒸汽转化工艺、副产蒸汽驱动等节能技术。煤气化方面,自主研发大型煤气化、大型煤制甲醇、煤间接制油、煤制乙二醇等技术。目前,山东省煤气化行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8个,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技术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兖矿集团已建成国家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工程研究中心,煤化工国家级重点试验室,拥有水煤浆气化、干煤粉气化、低温费托合成煤制油等1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目前山东省水煤浆加压气化、粉煤加压气化、煤间接制油等技术已经占据全国领先位置。山东焦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钢研科技集团、中国建材研究总院共同成立了青岛联合冶金研究院,其中院士14人,科研人员350人,目前,集团拥有各种专利技术39项。山东荣信煤化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国家级能源管理中心,实施能源阶梯管理,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目前,公司已获10项实用新型专利。
 
  (五)区域生产集中度持续提高。目前,已形成了鲁西、鲁北、鲁中、鲁南等煤化工产业集聚区,已建成潍坊煤焦化深加工产业园区、淄博煤焦化气产业园区、临沂焦炭及煤化工产业园区、菏泽煤化工产业园区、济宁化学工业开发区、聊城鲁西化工工业园区、枣庄煤化工产业园区、滨州(邹平)煤焦化气产业园区、德州精细化工产业园区等产业园区。
 
  (六)骨干企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至2013年底,全省规模以上氮肥生产企业27家、焦化生产企业53家、甲醇生产企业28家。兖矿集团、华鲁恒升、山东焦化集团、山东金能科技、山东潍焦、山东荣信煤化等企业主要产品产能、产量及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发能力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山东省煤化工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传统工艺技术和产品比重大、环境治理压力大、资源优势弱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还比较严重。
 
  (一)产业层次水平低。山东省煤化工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先进与落后产能并存,低端产业大量重复建设,中高端产业存在缺口,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传统煤气化产业是在以煤为原料的中、小型氮肥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长期粗放型发展模式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2013年,国内尿素总产能为8070万吨,产能过剩1500万吨,预计“十二五”末过剩2000万吨,山东省尿素过剩情况也十分严重。2013年,我国焦炭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过剩达23%左右,山东省焦炭产能过剩近15%。山东省煤化工产业传统项目和初级产品比重大,现代煤化工比重小,特别是以新型气化技术为龙头的煤化工项目少,上下游产品关联度低,下游产品深加工不够,精细化率偏低、产品附加值普遍不高。油页岩炼油产业产品附加值低,深加工能力弱,资源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迫切需要引进或自主研发小颗粒油页岩炼油技术。
 
  (二)资源条件约束大。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将山东省纳入煤炭消费控制区域,明确提出到2020年京津冀鲁四省市煤炭消费比2012年净削减1亿吨。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以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法规政策,对煤化工企业污染物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煤化工企业用水量大,能耗高,节能减排和治污任务重。山东省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煤炭产量连续13年没有增加,保持在1.4亿吨左右,但煤炭消费量逐年增加,目前全省煤炭年调入量达到2.5亿吨左右,煤炭价格较高,转化成本高。同时,工业用地、建设、原材料、物流和人工等成本明显高于西部省区,导致山东省煤化工生产经营成本持续攀升。
 
  (三)产业布局结构散。山东省煤化工产业布局总体上较为分散,建设项目设计分布不合理,园区化程度不够,公用工程、公用资源利用程度低,无法形成协同效应,造成投资增加和大量资源浪费。煤化工企业关联度低,市场竞争激烈,造成规模效益不足,难以形成集群竞争优势,创新和环保都受到制约。
 
  (四)企业竞争能力弱。山东省煤化工企业在技术、装备、管理上、市场开拓上仍存在明显不足。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高新技术产品少,高端产品生产技术和大型成套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技术装备、职工技术素质与现代煤化工产业要求尚有差距,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及熟练技术工人较为缺乏。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不够强,资金普遍紧张,融资成本较高,经济效益总体状况比较差,亏损面较高。


    三.发展趋势
 
  (一)中国煤化工产业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据国际煤气化技术委员会统计,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现代煤化工产能年增长率达5%,高于全球化工产能年均增长率3.6%的水平。近二十年全球煤化工的重心正在从北美、欧洲向亚洲、非洲转移。其中,亚太地区的增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增速高于亚太地区平均水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化工生产国,增长速度位居世界第一。基于我国一次能源禀赋“缺油、少气、富煤”的国情,综合考虑能源发展战略与安全、煤炭资源有效利用和市场刚性需求等因素,稳步推进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必然选择。我国煤化工产品市场还处于成长过程,未来仍将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中国煤焦化工艺技术装备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焦炭产量、消费量多年居世界第一位。2013年全国焦炭产量达到4.76亿吨,表观消费量4.71亿吨,产量和消费量均占到世界焦炭产量和消费量的65%以上。炼焦工艺技术装备及生产管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已形成比较完整并独具中国特色的焦化工业体系。中国干熄焦技术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已经成为世界上系列最为齐全、处理焦炭能力最多、高中压蒸汽均可生产的干熄焦生产技术应用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260吨/小时干熄焦装置。同时,大力发展优化配煤、捣固炼焦技术,推广应用余热回收利用、煤调湿等节能减排工艺技术,促进资源能源高效节约利用。
 
  (三)现代煤化工成为产业调整升级的主攻方向。受下游产业产能过剩、增速放缓影响,我国合成氨、尿素、焦炭等传统煤化工产业需求和利润空间大幅压缩,淘汰落后产能、进行技术升级换代势在必然。现代煤化工产业通过发展以煤为核心的多联产和分级利用技术,生产可替代石油的洁净能源和化工产品(柴油、汽油、甲醇、二甲醚、乙烯、LNG等),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形成煤炭—电力—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集群,将在我国能源可持续利用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绿色高效清洁成为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煤制油、烯烃、芳烃、天然气、乙二醇、二甲醚,以及焦炉煤气制CNG、LNG等工艺技术突破和示范工程均获重大进展,但技术可靠性和项目经济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今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压力将持续加大,要求煤化工必须发展清洁高效生产技术,实行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实现水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加强粉尘治理、有机废水处理和脱硫脱硝技术的应用,提高产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水平。
 
  (五)煤化工产业发展更加注重科学合理布局。我国对煤化工产业的发展采取较为审慎的态度,环境保护和水资源问题已成为煤化工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煤化工产业布局必须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能源“十三五”规划、14个大型煤炭基地布局,要综合考虑各地区的煤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市场需求以及交通运输等条件,以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为目标,产业规划和布局将向大型化、基地化方向发展。
 
  (六)煤化工产业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根据中国石化联合会公布数据,2015年合成氨、甲醇产能将分别达到8350万吨和5800万吨。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数据表明,当前我国处于运行、试车、建设和前期工作阶段的煤制油项目有26个、煤制烯烃项目有64个、煤制气项目有67个。如果在建和规划项目全部于2020年前投产,届时中国煤制油产能将达4000万吨,煤制烯烃产能达4100万吨,煤制气产能逾2800亿立方米。截至2014年4月底,国内共建成7套煤制乙二醇装置,如果在建和规划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到2020年产能将超过1000万吨。在国内煤化工产能大幅度增加的同时,来自海外低成本产品的竞争压力也不容忽视。近年来中东地区油气资源国大力向下游延伸石化产业链,投资建设多套大型石化生产装置,美国页岩气发展对我国煤化工也将带来新的冲击。我国将成为跨国公司争夺的重要目标市场,预计今后市场竞争会日趋激烈。
 
  四.发展目标
 
  山东省位居沿海,有着联系东西南北的独特地理交通优势。山东省煤化工原材料全球采购、产品全国销售已经形成稳定网络,有的产品已占据产业链高端,新的领先优势正在形成。大力推进山东省煤化工产业优化升级,加快传统煤化工向新型煤化工转变,有利于补充省内油气资源不足、满足对化工产品的需求;有利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有利于提高煤炭加工转化深度,解决山东省高硫煤加工利用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促进创业就业,增强主导产业带动扩散效应,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形成集群经济,构建多元产业体系。
 
  (一)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山东省煤化工产业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支撑,加快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加快推广应用先进工艺技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有效压减氮肥、焦炭等传统产品产能,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品链条,突出发展煤化工下游相关产业和深加工、精细加工产品;引导兼并重组,优化区域布局,形成特色发展之路,提升煤化工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打造成为煤化工产业强省。
 
  (二)产业结构升级目标。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拓展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压缩煤化工产业落后产能,重点发展深加工、精细加工产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到2017年,全省焦化行业完成淘汰4.3米以下焦炉落后产能,焦化产业链重点项目基本完成;到2020年,煤化工产业基本完成淘汰落后产能,现代煤化工产业比重和精细化工率有大幅度提高。
 
  (三)技术创新发展目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建立健全多层次科技研发机构,加大对煤气化、煤液化等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到2017年末,力争行业骨干企业科研开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提高到3 %以上,技术创新实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末,力争行业骨干企业科研开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提高到3.5 %以上,生产技术和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节能环保控制目标。逐步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重点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废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各项指标优于国家、行业或地方强制标准,主要产品单位能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到2017年,煤化工产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13年降低3.5%;到2020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17年降低3%。
 
  (五)园区建设优化目标。优化整合产业资源,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依托骨干企业,加强集约化、规模化煤化工园区建设,实现布局科学、规划合理、资源共享、产业协同,打造配套完善的煤化工产业链。到2017年,建成鲁南、枣庄、菏泽、济宁、聊城、鲁北、鲁中等7个省级产业基地,其中鲁南争取建成国家级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到2020年,再建成潍坊、淄博、临沂等3个省级产业示范基地,聊城力争建成国家级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龙口力争建成国家级页岩油生产加工示范基地。


    五.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
 
  (一)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
 
  1.延伸产业链深度。发挥山东省煤化工产业优势,促进现有初级产品向下游产品、精细化工产品、新型化工材料方向延伸,与石油化工、生物化工有机结合,培育形成化肥、精细化工、合成材料、清洁能源、焦化产品深加工五大产业链。
 
  化肥产业链,以现有化肥产能为基础,重点发展合成氨、尿素的延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精细化工产业链,以甲醇、醋酸、合成气为基础,重点发展甲醇深加工产品、醋酸、尿素、聚丙烯、醋酸乙烯、醋酐、草酸、二甲醚、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低密度聚乙烯(LDPE)、二甲基酰胺(DMF)等产品。
 
  合成材料产业链,以煤基烯烃技术为龙头,发展乙烯、丙烯及下游衍生产业。
 
  清洁能源产业链,以甲醇为原料,生产醋酸、二甲醚、烯烃、变性甲醇燃料产品,形成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推广实施甲醇替代汽油工程,争取列为国家甲醇汽车试点省份,研究制订甲醇汽油推广应用实施意见。与中石化、中石油山东分公司合作开展甲醇汽油推广应用工作,争取兖矿集团等重点企业成为山东省清洁甲醇汽油试点企业。
 
  焦化产业链,重点打造新三大产业集群。(1)资源综合利用及循环经济集群,在不增加原料、能源消耗总量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干熄焦、煤调湿、余能余热综合利用;(2)清洁型燃气能源集群,重点发展城市及工业燃气项目,利用富余焦炉煤气发展深加工工艺,生产甲醇、液化天然气,提供优质氢气、燃气清洁能源;(3)煤焦化工产品深加工集群,重点发展煤焦油深加工、苯类深加工、二甲醚、炭黑、蒽系列、酚系列、针状焦、石墨碳素等产品。同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新工艺技术应用,努力实现废水零排放,废气综合利用,废渣配煤回用,真正把煤炭“吃干榨净”,走煤焦化产业融合、高效经营、循环发展的转型之路。
 
  2.优化产品结构调整。支持企业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煤化工产品,优先扶持资源消耗少、市场前景好、增长潜力大、辐射拉动作用强的产品品种。支持开发高精密铸造焦。组织实施焦炭煤焦油深加工项目,开发高附加值蒽油深加工及精萘、山梨酸钾等产品。开发甲苯、二甲苯等高附加值产品。科学实施甲醇、合成氨等项目,扩展焦炉煤气利用领域。鼓励合成氨生产企业在不增加原料能源消耗总量的基础上,发展烯烃、芳烃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新型肥料,积极开发各类新型缓控释肥、抑制剂型稳定性肥料、增效剂型缓控释肥、氨基酸螯合肥料、生物肥料等。
 
  3.实施技术升级改造。加大煤液化、催化剂的研发力度。实施水煤浆气化、干煤粉气化技术改造。应用气体净化、硫回收配套气化技术进行升级改造。进行焦炉的大型化改造,采用新技术对焦化副产品进行升级利用,推广应用高温煤焦油加氢技术、焦炉气甲烷化制CNG、LNG工艺。采用新技术生产电石。突破小颗粒油页岩油电联产技术关,做优、做精,省内油页岩产业。适度发展高硫煤清洁利用项目,消化高硫煤。
 
  4.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建立煤化工企业与上下游企业战略合作机制,促进焦化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实现煤焦化企业与上下游行业互利共赢。依托青岛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交易平台,为全省煤焦化企业提供电子商务、网上交易、供应链融资支撑,实行总代表制的国内、国际炼焦煤集体采购,增强国际煤炭采购话语权,建立煤炭-焦化化工-钢铁-银行紧密结合的新型供应链体系。
 
  (二)严控传统煤化工生产规模,淘汰落后产能。控制直接大量耗煤的煤化工项目和初级产品规模。严控新建扩建焦炭产能,加大焦化新产品生产研发力度。严格控制氮肥新建项目,实施化肥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制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煤气化逐步淘汰固定层造气,控制初级产品产量,关闭小甲醇企业。
 
  (三)支持发展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提升综合实力。
 
  1.兖矿集团。以煤液化、煤气化、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为发展方向,优化省内外产业布局。省内,峄化公司淘汰尿素装置,通过合资合作建设年产3亿立方米SNG气项目;国际焦化公司加快与大型钢铁企业战略合作,实现转型发展;鲁南化工公司深化酸酐联产增收创效,重点实施150万吨酸酐联产扩产改造,打造国内最大的乙酰基化工基地,开展醋酸加氢制乙醇、1,3-二氧戊环、新戊二醇、二醋片、DMM3-8等一批精细化工项目;国宏公司全面推进甲醇汽油、高能复合醇项目建设。省外,陕蒙基地以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乙二醇、煤制油、合成材料等石化替代产品为主,打造煤炭、煤液化一体化基地;贵州建成煤层气开发、粉煤加压气化技术研发基地;新疆推进煤制天然气项目,重点做好煤化工项目达产达效。
 
  2.山东能源集团。突出“发电、焦炭、烯烃、天然气”的多元化产业特色,重点建设三大煤化工园区。省内园区以枣矿集团为主,重点建设煤焦油深加工、炭黑和针状焦、焦化联产LNG等项目。开展全国油页岩气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推进新疆伊犁煤化工基地煤制天然气项目,以及内蒙古焦化联产LNG、发电、煤制天然气等项目,完成呼伦贝尔新大洲能源科技公司100万吨褐煤提质炼油示范项目建设。
 
  3.鲁西集团有限公司。重点发展丁辛醇原料路线优化、己内酰胺、煤制甲醇、甲醇制烯烃、合成氨联产天然气以及甲基丙烯酸甲酯项目。延伸烯烃下游产业链,拉长聚碳酸酯项目产业链条。发展聚碳酸酯上游双酚A和下游ABS合金等项目。
 
  4.山东华鲁恒升集团有限公司。依托自身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煤气化平台的核心技术,大力发展有机化工和特色精细化工,打造一站式聚氨酯新材料产业原料供应基地。
 
  5.山东焦化集团。以铁雄冶金科技公司为龙头,完善煤焦化电气一体化产业链,优化整合全省物流园区加气站终端市场,推进LNG、CNG加气站建设,推广LNG清洁能源,实现煤焦-LNG-加气站完整产业链。以铁雄新沙能源有限公司为主体,建设山东省内重要的焦化-热电-精细化工示范园区。以山东焦化铸造焦公司为主体,打造焦电联产一体化产业链。组建1000万吨级特大型焦化集团,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国际化企业,最大限度的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6.山东潍焦集团。建设潍坊昌乐百亿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重点研发生产锂电池负极、PBT改性新材料,推进新能源、新材料融合发展。建设薛城煤焦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园区,打造100亿产值的煤焦化工循环经济园区。
 
  7.山东荣信煤化有限责任公司。重点发展焦油加氢、碳纤维、苯加氢等深加工产品,发展煤、电、化、建多联产系统,建设粗苯加氢、高性能煤沥青碳纤维、煤炭分级利用等项目,开发焦油加氢、粗苯加氢等新能源替代技术。
 
  8.山东金能科技公司。利用燃气轮机技术,打造“炼焦-化产-燃机发电-热电联产”的能源循环模式,构建“炼焦-化产-焦油加工-炭黑生产-再炼焦”的节能减排循环生产模式。
 
  9.新能凤凰(滕州)能源有限公司。以DMF、甲醇为重点,以洁净煤技术为核心,延伸煤化工产业链,发展替代石油的清洁能源化工产品。
 
  10.联泓集团有限公司。以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为发展方向,建设山东滕州化工基地,发展甲醇制烯烃、乙烯下游衍生物等产品,打造有规模、有影响力、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化工产业集群。
 
  (四)推进企业结构调整重组,优化资源配置。
 
  1.推进煤化工企业深度重组。支持煤化工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鼓励独立煤化工企业与煤炭、钢铁、化工企业紧密型联合重组,整合现有优势产能,最大限度促进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链纵向整合,走企业大型化、产业集群化、市场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支持煤化工企业进行外部开发。鼓励支持山东省煤化工企业在省外、国外进行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3.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序推进骨干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五)加快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提高项目建设集中度。充分发挥区位、产业优势,加快煤化工园区或基地的建设,新上项目一律放在园区建设,建设煤、化、电一体化的企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建设鲁南化工园区,形成醇烃酯、乙酰基产品和化工新材料三大产业链,重点发展甲醇、甲醇制烯芳烃、高能复合醇、甲醇燃料、醋酸、醋酐、醋酸制乙醇、醋酸酯类、醋酸纤维、聚甲醛、丁醇及聚甲氧基二甲醚等产品。建设枣庄化工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以煤气化为核心的新型高附加值煤化工产品,形成合成氨、清洁能源、碳一化工三大产业链。建设邹城煤化工产业示范园区,推动高硫煤资源高效洁净利用,重点发展氮肥、甲醇、烯烃及后加工产品。建设济宁化工园区,延伸煤焦化和煤气化产业链。建设菏泽煤化工基地,推进菏泽开发区、巨野、郓城、单县等特色煤化工产业发展。建设聊城煤化工产业基地,以煤化工、盐化工、氟硅化工三条产品链为主链,开发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化工新材料高地。建设鲁北化工园区,建立鲁北煤化工生产基地,周边辐射德州、滨州、聊城等市煤化工企业。建设龙口油页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形成集油页岩开采、炼油、发电、液化气、页岩灰渣、水泥建材、页岩油深加工为一体的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行业引导,促进健康发展。成立山东省煤化工行业联合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设行业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国内外行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市场动态等信息服务,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行业管理部门作用,及时协调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行业技术、环保、节能等准入标准,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山东省煤化工产业发展基地建设,争取纳入国家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
 
  (二)加强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重大新产品研发能力。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业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加大煤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核心技术。建设国家级煤化工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中心,为全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产业化示范。支持行业和企业与技术研发单位合作,开发和推广节能、环保、高效、多联产、符合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材料。
 
  (三)加强财税支持,引导资金投向。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充分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企业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着力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切实落实国家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
 
  (四)拓宽融资渠道,做好资金保障。各级、各部门应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方面对煤化工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各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在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方面提供贷款。煤化工企业应以盘活存量资产为主要方式,加大招商引资,扩大社会融资,大力吸引各类资本投资煤化工产业项目,大力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土地、投资、价格等各种政策手段,鼓励煤化工企业与拥有资金、技术实力的国内外企业实施合作。完善绿色资本市场体系,推行“绿色贷款”,对符合条件、采用节能减排环境友好工艺的新建、改建、扩建的企业,鼓励金融机构优先贷款、低息贷款。引导公共资源向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倾斜。
 
  (五)加强企业管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积极引导企业夯实质量管理技术基础,将质量管理、计量管理、标准化管理和品牌管理纳入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节能增效和售后服务各个环节。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确立品牌发展目标,制定品牌培育创建激励政策和措施,努力发挥当地龙头企业品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形成产业集群品牌。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完善山东省煤焦化产业地方或行业标准,引导并规范企业建立完善企业标准体系;支持将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行业标准;制定山东省油页岩开发利用管理办法,明确行业准入条件,规范油页岩行业管理。加大开拓市场力度,强化企业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及时调整营销战略、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努力开拓国际新兴市场,拓展行业发展新空间。

来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