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天 3 起悲剧 11 人殒命! 2025 年 10 月有限空间中毒窒息事故深度复盘

2025 年 10 月,短短 30 天内,全国接连发生 3 起有限空间中毒窒息事故,共造成 11 人死亡,每一起都暴露了作业环节的严重违规,每一条生命的逝去都为行业敲响安全警钟。深入复盘事故细节,不仅是为了铭记教训,更是为了杜绝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一、10 月 27 日某新材料公司冷冻盐水箱事故:盲目施救让 1 人遇难变成 4 人殒命

2025 年 10 月 27 日上午 9 时 15 分,某新材料公司动力车间安排 2 名巡检人员对厂区 3 号冷冻盐水箱进行内部腐蚀检查。该盐水箱容积约 50 立方米,高 6 米,内部储存浓度 30% 的氯化钙冷冻盐水,此前已停用 3 天,但未进行彻底通风与气体检测。

据事后调查,第一名巡检员王某未佩戴任何防护装备、未携带气体含氧测定仪,仅打开顶部人孔盖 5 分钟后便擅自进入箱内。进入深度约 2 米时,王某突然因缺氧出现头晕、站立不稳,随即坠入盐水箱底部昏迷。同行的李某发现后,未报警、未采取通风措施,也未佩戴呼吸器,直接顺着爬梯进入箱内施救,刚下到 1.5 米处便因缺氧倒地。

此时车间主任张某与另一名员工赵某赶到现场,两人同样未评估风险,先后无防护进入箱内,最终张某成功将赵某拽出,但自身因体力不支倒下,赵某虽获救却因缺氧导致严重脑损伤。最终,王某、李某、张某 3 人当场死亡,另一名后续参与专业救援的人员因接触高浓度盐水引发化学灼伤,经抢救无效于次日死亡,事故共造成 4 人遇难。

事后分析显示,冷冻盐水箱停用后,内部残留的盐水与金属箱体发生缓慢反应消耗氧气,同时箱内空气不流通导致氧含量降至 12% 以下,属于严重缺氧环境。而作业前未执行 “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 原则,事故后又因缺乏应急处置预案,盲目施救导致伤亡范围扩大,成为此次悲剧的核心原因。

 

二、10 月 18 日某公司润滑油箱事故:未切断氮气源,4 人坠入 “隐形死亡陷阱”

2025 年 10 月 18 日下午 2 时 30 分,某机械制造公司设备部安排 4 名维修人员,对车间 2 号润滑油箱进行内部油泥清理作业。该油箱容积约 20 立方米,正常运行时通过氮气密封防止润滑油氧化,事发前虽已关闭油箱进油阀,但未切断氮气供应管道阀门。

据现场监控与当事人笔录,维修组长刘某在未确认氮气源是否切断、未检测箱内气体的情况下,安排 2 名员工先打开油箱顶部检修孔,随后带领团队准备进入。第一名员工陈某系好安全绳后进入箱内,约 1 分钟后突然发出 “头晕” 的呼救声,紧接着便没了动静。刘某误以为是陈某脚滑,立即让第二名员工王某进入施救,结果王某进入后同样迅速失去意识。

此时刘某才意识到可能存在气体风险,但仍未采取通风、检测措施,而是自己佩戴简易防尘口罩进入箱内,试图将两人拉出,最终也因氮气窒息倒下。第四名员工孙某见此情景,立即拨打 119 与 120,消防救援人员到场后,通过强制通风将箱内氮气浓度降至安全范围,佩戴正压式呼吸器进入施救,但陈某、王某、刘某 3 人已无生命体征,孙某在协助救援过程中因吸入少量氮气出现不适,经治疗后无碍,事故共造成 4 人死亡。

事故调查确认,因未切断氮气源,氮气通过润滑油回油管道持续涌入油箱,挤占箱内空气,导致氧含量骤降至 8% 以下,属于极端缺氧环境。而作业前未落实 “能量隔离”(切断氮气源)、未进行气体检测,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暴露出企业对有限空间作业 “能量隔离” 规范的严重忽视。

 

三、10 月 8 日莆田涵江污水调蓄池事故:市政工程中的 “常规检修” 为何酿成 3 人死亡?

2025 年 10 月 8 日 12 时 10 分许,某水利水电第一工程局有限公司承接的莆田市涵江区涵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部,安排 3 名作业人员对涵西街道农贸市场附近的污水调蓄池进行日常检修。该调蓄池深度 8 米,容积约 100 立方米,主要收集周边生活污水,事发前已停止进水,但池内仍残留约 1.5 米深的污水与淤泥。

据项目负责人供述,当日中午为赶工期,现场负责人李某未按规定办理有限空间作业审批手续,也未安排通风设备到场,仅让作业人员携带手电筒便下池检修。第一名作业人员张某佩戴普通安全帽、系安全绳后,通过爬梯进入池内底部,约 30 秒后突然大喊 “有味道”,随后便失去回应。第二名作业人员王某见状,未佩戴防护装备直接下池施救,刚到达池底便倒地昏迷。

第三名作业人员赵某立即向上级汇报,项目部紧急联系消防部门,消防救援人员到场后,使用有毒气体检测仪检测发现,池内硫化氢浓度达 150ppm(远超 10ppm 的安全限值),氧含量仅 14%。救援人员佩戴专业防护装备进入池内,将张某、王某救出,但两人已因硫化氢中毒与缺氧窒息死亡。在后续清理池内淤泥时,一名消防辅助人员因防护装备接口松动,吸入少量有毒气体,经抢救无效死亡,事故共造成 3 人死亡。

事后,福建省安委会迅速发布较大生产安全事故查处挂牌督办通知书,要求彻查事故原因、追究相关责任。调查显示,该污水调蓄池因长期未清理,淤泥中的有机物腐烂产生大量硫化氢,且池内空间密闭导致气体积聚;而作业前未通风、未检测、未佩戴防毒防护装备,是事故发生的直接诱因,同时暴露出施工企业对市政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的严重缺位。

 

三起事故的共性警示:有限空间作业没有 “侥幸” 可言

复盘这三起事故,虽发生在不同行业、不同场景,但存在三大致命共性:

1,违规突破 “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 铁律:三起事故均未在作业前对有限空间进行有效通风,未使用气体检测仪检测氧含量、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直接让作业人员暴露在致命环境中;

2,应急处置失当,盲目施救扩大伤亡:10 月 27 日、10 月 18 日两起事故中,均因现场人员缺乏应急常识,未采取科学救援措施便擅自进入危险空间,导致 “1 人遇难” 演变为 “多人殒命”;

3,企业安全管理形同虚设:从作业审批、能量隔离(如切断氮气源),到防护装备配备、人员安全培训,三起事故中的涉事企业均存在严重漏洞,安全制度沦为 “纸上文件”。

根据《GB 30871-2022 特殊作业安全规范》,有限空间作业必须严格执行 “审批、通风、检测、防护、监护” 五大环节,且严禁在未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盲目施救。每一起有限空间事故的背后,都是对安全规范的漠视 —— 而生命,从来不会给 “漠视” 第二次机会。

 

受限空间连续作业解决方案

受限空间作业(如地下管网、储罐、密闭厂房等)因 “空间密闭、气体复杂、应急难度大”,长期面临 “气体中毒、缺氧窒息” 等安全风险,传统间断性检测模式难以满足连续作业的实时监管需求。GQB-200A7 Pro PTL 移动式区域气体检测报警仪通过 “气体抽取监测 + 视频实时监管 + 远程智能控制” 的一体化设计,彻底解决 “监管盲区、响应滞后” 痛点。

传统监管模式的 3 大核心痛点

1,监测不连续:人工手持检测仪每 1-2 小时进空间检测 1 次,间隔期内气体浓度突变无法及时发现(如储罐内残留甲烷泄漏,5 分钟内浓度可从 0 升至爆炸下限);

2,场景不可视:作业人员状态、设备运行情况依赖对讲机沟通,无法直观判断现场风险(如人员违规操作、工具摆放阻碍逃生通道);

3,应急响应慢:发现异常后需人工二次确认,远程指挥缺乏实时数据支撑,延误救援时机(如缺氧环境下,人员黄金救援时间仅 4-6 分钟)。

移动式区域气体检测仪 GQB-200A7 Pro PTL 的解决方案优势

设备通过 “抽气式气体监测 + 高清视频监管 + 云端远程控制” 的三合一设计,实现 “风险实时感知、场景全程可视、应急快速响应”:

1,气体抽取监测:连续抽取空间内气体,实时检测 O₂、CO、H₂S、可燃气体等浓度,超标自动报警;

2,高清视频监管:高清云台摄像头,支持 360° 旋转、10 倍光学变焦,实时采集作业画面;

3,远程智能控制:手机端 / 平台端实时查看数据、调整云台角度、存储视频,支持异常推送。

移动式区域气体检测仪 GQB-200A7 Pro PTL 的核心价值在于将 “气体监测、视频监管、远程控制” 从 “分散式” 整合为 “一体化”,彻底改变受限空间作业 “看不见、管不住、响应慢” 的现状。

 

发布时间:2025 年 10 月 31 日

文章来源:东方报警官网

说明:本网站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及版权问题等错误信息,请及时联系我们,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