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2358-2024 作业场所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器通用技术要求》:为作业安全筑牢防线
在工业生产领域,作业场所的环境气体安全始终是重中之重。从化工企业中复杂多样的有毒有害气体,到油气田开采中易燃易爆的可燃气体,这些气体一旦泄漏或浓度异常,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对人员生命、企业财产以及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了更有效地保障作业场所的气体安全,自 2025 年 6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的《GB 12358-2024 作业场所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器通用技术要求》,以其全面且严格的规定,为作业场所气体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全面升级的性能要求,为精准检测护航
该标准对作业场所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器的性能提出了极为具体的要求。测量上限决定了仪器能够检测的气体最高浓度,确保在高浓度气体环境下也能准确测量,不出现量程不足而导致的检测失效。最小响应值则关乎仪器对极微量气体变化的感知能力,哪怕是极其细微的气体泄漏,也逃不过它的 “法眼”。显示分辨力让检测数据的呈现更加清晰精确,操作人员能够一目了然地获取准确信息。
示值误差、漂移和重复性等指标更是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可靠性。示值误差要求仪器测量值与实际值尽可能接近,减少误差偏差;漂移指标防止仪器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出现检测数值的不稳定漂移;重复性确保多次检测同一气体浓度时能得到一致可靠的结果。而响应时间,一般要求快速响应,例如常见的 T90(达到最终稳定值 90% 的时间)≤30s,这意味着一旦气体浓度发生异常,仪器能在极短时间内发出警报,为人员疏散、采取应急措施争取宝贵时间。
二、新增细分类型,满足多元场景需求
在实际作业场景中,不同的环境和检测需求对气体检测报警仪器有着多样化的要求。此次标准新增的泵吸式、非接触式、阵列式等细分类型,正是为了精准适配这些多元场景。
泵吸式仪器通过内置气泵主动抽取气体样本,能够在远距离、狭窄空间或气体流动性差的区域高效采集样本,适用于如地下管道、密闭储罐等复杂环境的气体检测。非接触式仪器则利用光学、红外等技术,无需与气体直接接触就能进行检测,避免了仪器在危险环境中受到腐蚀或损坏,特别适用于对高毒性、强腐蚀性气体的检测,以及在一些不宜靠近的危险区域进行监测。阵列式仪器集成多个传感器,可同时检测多种气体,并且能够对不同气体的浓度分布进行分析,在化工园区、综合性工业厂房等多种气体并存的场所大显身手。
三、性能指标提升,强化安全保障力度
新标准在示值误差、响应时间等关键性能指标上的提升,进一步强化了对作业场所气体安全的保障。更严格的示值误差要求,使得仪器检测结果更加精准,企业能够依据更可靠的数据进行安全生产决策,避免因检测误差导致的安全隐患被忽视。更快的响应时间意味着在气体泄漏等紧急情况发生时,报警系统能够更早发出警报,将事故遏制在萌芽状态。
以某化工企业为例,在未采用符合新标准的气体检测报警仪器前,曾因仪器响应时间较长,未能及时发现微量有毒气体泄漏,导致部分员工出现轻微中毒症状。在更换符合 GB 12358-2024 标准的仪器后,类似的气体泄漏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察觉,企业迅速采取措施,有效避免了事故的扩大,保障了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的正常进行。
四、无线通信与功能安全,开启智能安全新时代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在气体检测报警仪器中的应用为作业场所安全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新标准增加的无线通信要求,使仪器能够实时将检测数据传输至监控中心或管理人员的移动终端。无论管理人员身处何处,都能随时掌握作业场所的气体状况,实现远程监控和管理。一旦发生气体报警,相关人员能够立即收到推送通知,迅速做出响应,大大提高了应急处理的效率。
功能安全要求则从仪器的设计、制造、运行等全生命周期确保其可靠性和稳定性。通过冗余设计、故障诊断与容错技术等手段,当仪器出现部分故障时,仍能维持基本的检测和报警功能,避免因仪器自身故障而导致安全监测的 “盲区”,为作业场所的气体安全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
例如:东方报警推出的 “移动式区域气体检测仪 GQB-200A Pro PTL” 配备 10 米采样管,泵吸距离 50 米,多个传感器组合,可同时检测可燃气,硫化氢,一氧化碳和氧气四种气体,无线距离 350 米。
《GB 12358-2024 作业场所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器通用技术要求》的实施,为作业场所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器的研发、生产和使用提供了全面且严格的规范。它不仅提升了作业场所的安全保障水平,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还推动了整个气体检测行业的技术升级和发展。对于企业而言,严格遵循该标准,选择符合要求的气体检测报警仪器,是对员工生命安全、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高度负责。在未来的工业生产中,这一标准将持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构建安全、稳定、绿色的作业环境保驾护航。
发布时间:2025 年 8 月 25 日 16:13
文章来源:东方报警官网
说明:本网站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及版权问题等错误信息,请及时联系我们,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