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览!2025 年 9 月气体检测领域最新规范,为工业生产安全保驾护航

在 2025 年 9 月,气体检测领域持续受到各方高度关注,一系列规范不断更新完善,旨在进一步提升检测的准确性、安全性以及规范性,全方位保障人员安全与环境质量。这些规范涵盖了从检测仪器的性能标准到具体应用场景中的检测要求等多个层面,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意义深远。

 

一、检测仪器相关规范

(一)性能与功能新要求

多气体检测功能深化:如今,对于各类复杂作业环境,气体检测仪的多气体检测功能愈发关键。以工业厂房为例,除了常见的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还可能存在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多种气体混合的情况。按照最新规范导向,新一代气体检测仪应具备更全面的气体检测能力,能够同时精准检测多种气体浓度,并且快速响应不同气体的变化。像一些先进的复合型气体检测仪,不仅能检测传统的 “四合一” 气体(一氧化碳、硫化氢、氧气、可燃气体),还可额外检测氨气、氯气等特殊气体,满足如化工园区、制药厂等复杂场景的检测需求。

精度与稳定性升级:检测精度和稳定性是气体检测仪的核心性能指标。在 2025 年,规范对这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例如,在半导体制造车间检测微量氢气泄漏时,要求气体检测仪对氢气浓度的检测精度达到 ±1ppm 甚至更高,以确保能及时发现极细微的泄漏情况,避免因氢气积聚引发爆炸等严重事故。为保证稳定性,仪器需经过严格的环境适应性测试,如在高温(40℃ - 60℃)、高湿(相对湿度 70% - 90%)等恶劣环境下,连续运行数小时后,检测数据的漂移量不得超过规定范围,确保在不同工况下都能输出可靠数据。

(二)校准与维护规范细化

校准周期与流程优化:校准是确保气体检测仪检测准确性的关键环节。最新规范对校准周期做出了更细致规定,不同使用场景和检测气体类型对应不同校准周期。在化工生产中频繁接触高浓度、复杂成分气体的检测仪,校准周期可能缩短至 1 - 2 个月;而在相对稳定、气体环境简单的室内办公场所检测空气质量的仪器,校准周期可适当延长至 3 - 6 个月。校准流程也更加规范,要求使用经国家计量认证的标准气体进行校准,并且在校准过程中详细记录校准时间、校准气体浓度、仪器响应数据等信息,以便后续追溯和分析。

维护记录与故障处理要求:气体检测仪的日常维护至关重要。规范要求建立完善的维护记录档案,每次维护都需记录维护内容(如清洁传感器、检查电池电量、更换滤芯等)、维护人员、维护时间等信息。当仪器出现故障时,需按照规定流程快速处理。例如,当仪器检测数据出现异常波动或无法正常开机时,操作人员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联系专业维修人员。维修人员在接到故障报告后,需在规定时间内(如 24 小时内)到达现场进行故障排查和修复,修复后还需对仪器进行全面校准和性能测试,确保仪器恢复正常工作状态后才可重新投入使用。

(三)使用寿命与淘汰标准明确

不同类型仪器及传感器寿命界定:各类气体检测仪及其传感器的使用寿命在 2025 年有了更明确界定。以常见的电化学传感器为例,用于检测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时,其正常使用寿命通常为 1 - 3 年,具体时长取决于使用环境和频率。对于红外吸收式气体检测仪,若用于检测二氧化碳等气体,其核心部件光源和探测器的使用寿命一般在 5 - 8 年。而对于家用可燃气体探测器,根据相关标准,商业和工业企业使用的该类探测器使用年限为 3 年,居住建筑使用的为 5 年。

淘汰与报废流程规范:当气体检测仪达到使用寿命或出现严重故障无法修复时,需按照规范进行淘汰与报废处理。淘汰的仪器不得再投入使用,应进行妥善标识并存放于指定区域。报废流程包括对仪器进行拆解,对可回收利用的零部件进行分类回收,对含有有害物质(如含汞传感器等)的部件按照环保要求进行专门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企业或使用单位需建立淘汰与报废仪器台账,记录仪器型号、购买时间、淘汰报废时间、处理方式等信息,以备监管部门检查。

 

二、应用场景相关规范

(一)工业生产场景

化工与石化行业强化检测:在化工和石化行业,气体泄漏风险高,一旦发生泄漏可能引发严重事故。2025 年的规范进一步强化了对这两个行业的气体检测要求。在化工园区,要求对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储罐区、反应釜区域等关键部位,安装固定式气体检测系统,且该系统需具备实时监测、远程传输数据以及联动报警功能。例如,当储罐区的硫化氢浓度超过 STEL 值(10mg/m³,约 7ppm)时,检测系统不仅要立即发出本地声光报警,还要将报警信息实时传输至企业安全管理中心,同时联动相关设备(如通风系统、喷淋装置等)启动,降低气体浓度,防止人员中毒和火灾爆炸事故发生。

钢铁与冶金行业新增检测指标:钢铁与冶金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多种有害气体。2025 年规范针对该行业新增了部分检测指标,如对高炉炼铁过程中产生的羰基硫(COS)气体进行检测。羰基硫具有毒性,会对作业人员呼吸系统造成损害。规范要求在高炉出铁口、煤气净化区域等易产生羰基硫的位置,设置专门的气体检测点,使用具备检测羰基硫功能的气体检测仪进行定期检测,确保工作环境中羰基硫浓度低于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

(二)建筑施工场景

有限空间作业检测升级:建筑施工中的有限空间作业,如地下管道检修、地下室施工等,存在极大安全风险。最新规范对有限空间作业的气体检测流程和标准进行了全面升级。在进入有限空间前,作业人员需使用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对空间内的氧气、可燃气体、有毒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等)进行全面检测。检测时,应按照规定顺序进行,先检测氧气浓度,确保氧气含量在 19.5% - 23.5% 正常范围内,再检测可燃气体和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检测过程中,需在有限空间的不同位置(如顶部、中部、底部)进行多点采样,避免遗漏局部高浓度区域。只有当各项气体检测指标均符合安全标准后,作业人员方可进入,并且在作业过程中,还需持续对气体浓度进行监测。

施工现场扬尘与有害气体综合检测:为了控制建筑施工现场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规范要求对施工现场的扬尘和有害气体进行综合检测。在施工现场的主要出入口、物料堆放区、土方作业区等关键位置,需设置扬尘监测设备和气体检测设备。扬尘监测设备用于实时监测空气中颗粒物(PM10、PM2.5)浓度,气体检测设备则重点检测施工现场可能产生的二氧化硫(SO₂)、氮氧化物(NOx)等有害气体浓度。当扬尘或有害气体浓度超过地方环保部门规定的排放标准时,施工单位需立即采取降尘、减排等措施,如洒水降尘、增加围挡、暂停产生污染的施工作业等,确保施工现场环境符合环保要求。

(三)家居与公共场所场景

家用燃气检测规范普及:随着家用燃气使用的普及,保障家庭用气安全至关重要。2025 年,各地进一步加强了对家用燃气检测规范的宣传和落实。要求居民家中安装的可燃气体探测器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如 GB 15322.2 - 2019《可燃气体探测器 第 2 部分:家用可燃气体探测器》。探测器应安装在距离气源较近且通风良好的位置,对于使用天然气的家庭,探测器应安装在厨房顶部(天然气密度比空气小);对于使用液化石油气的家庭,探测器应安装在距离地面 0.3 - 0.6 米处(液化石油气密度比空气大)。同时,居民需定期对探测器进行自检,如按下自检按钮检查探测器是否能正常报警,并且按照规定的使用寿命(一般为 5 年)及时更换探测器。

公共场所空气质量检测强化:在商场、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人员密集,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最新规范强化了对公共场所空气质量的检测要求。这些场所需定期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包括甲醛、苯、氨、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以及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指标。检测频率根据场所类型和使用情况而定,如商场、酒店等营业场所,建议每季度检测一次;学校教室、图书馆等场所,每学期检测一次。检测结果需在公共场所显著位置进行公示,若检测结果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场所管理方需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如加强通风换气、使用空气净化设备、清除污染源等,确保公共场所空气质量达标。

 

在 2025 年 9 月,气体检测领域的这些最新规范紧密围绕仪器性能、校准维护、使用寿命以及不同应用场景展开,形成了一套更为系统、严格的标准体系。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用户,都应密切关注并严格遵守这些规范,充分发挥气体检测在保障安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气体检测行业朝着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发布时间:2025 年 9 月 15 日

说明:本网站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及版权问题等错误信息,请及时联系我们,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