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值30亿元的企业,安全硬伤让人不放心!


7月25日至27日,记者随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长江沿线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场所专项检查组到安徽省安庆市、池州市和江西省九江市,对部分化工企业的重大危险源管控情况进行突击检查,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遏制重特大事故。然而,现场隐患重重,让人大跌眼镜。
“发现五方面问题,每一条都不让人放心,有的涉嫌违法,建议安庆市安监局依法责令其停产整顿。”7月25日,检查组组长、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三司司长孙广宇对在座的安徽省、安庆市安监局人员和企业负责人说。
7月25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长江沿线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场所专项检查组来到安徽省安庆市。由于航班晚点,下午两点到达安庆后,大家顾不上吃午饭,就直奔安庆市泰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这家企业有2.8万立方米的球罐,主要是MTBE、混合芳烃、异辛烷、丙烷以及液化气等。这是一级重大危险源,我们要定点检查。”孙广宇说。检查组一行还包括两名化工专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安全部副主任稽建军、天津石化安全处高级工程师邢凤仪。大家顶着烈日,在38摄氏度的高温下,直奔企业罐区。
报警音箱不响
呼吸器竟背反了
这家民营股份制企业从事液化气深加工,年生产能力60万吨,产值今年可达30亿元。企业有10个2000立方米球罐,6个1000立方米球罐,254台特种设备,167台安全阀,94个可燃气体报警器,以及各类压力管线。企业有一级重大危险源和四级重大危险源,目前正处于设备检修阶段。
检查组从罐底看到罐顶,从现场查到控制室,像医生查体一样,细致地检查。快速截断阀首阀关着,旁路开着,不起作用;前后截止阀没有铅封;过桥晃动,中间支撑不起作用;静电消除器安装不规范……这些问题显然是硬伤,而走进生产控制室,检查组发现的问题更是让人惊出一身冷汗。
在电脑前,专家发现储罐的高低液位报警设置不清晰,现场操作员说低位设置在1.3米,也有人说是1.5米,而高位在8米或8.5米。可在电脑上看不到低位设置,实际上电脑记录的最低位置曾到过0.7米,而高位曾到过9米。
另外,报警信息仅能通过电脑屏幕左上角闪动的红色小方块来显示,并无声音报警。本该报警的两个小音箱没有发出任何声音,还被接到了其他电脑上。
“你们每班工作12个小时,值班人员不可能时时盯着屏幕,必须要有声光报警,这是有明确规定的。”专家严肃指出。
“为什么没有声音报警?是一开始就没有,还是中途撤了?谁撤的?是怕吵到自己休息?还是有其他原因?”
控制室内应该配备两套正压式呼吸器,但现场只有一套。仅有的一套,压力也只有13公斤,远远低于国家标准。检查组要求企业员工在现场穿戴呼吸器,结果不仅穿戴程序不对,而且员工竟然把呼吸器背反了。好不容易穿上了,呼吸面罩也没有戴严密。
“为什么没有检查?少了一套,等于没有。这是关键岗位,不但要保护自己,还要处置紧急情况,救援被困人员。你们以这样的状态去救人,只能是送死。”专家非常生气地训斥。
此外,检查组发现控制室设备间后墙有一个很大的洞,多条电缆从此间穿过。专家指出,小动物很容易通过洞口进入室内,可能会咬坏电缆。
制度形同虚设
遇到问题找理由
在室外维修地点,检查组发现,现场有五处动火地点,有7名焊工正在作业,但只有一张二级动火票。通过询问得知,企业规定进行可燃气体检测要有二级动火票,但现场人员并没有按规定执行,而且此次检修作业填报的是2名工人作业,事实上现场有7个人。检查组当即收缴了动火票。
随后,检查组发现,企业7月份的现场巡回检查记录只有4次,而且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烈日下3个小时的检查,确实发现了很多问题,有的相当严重,并涉嫌违法。孙广宇提出企业存在五个方面的严重问题。一是罐区重大危险源管理不到位,高低液位报警设置不清晰,虽有过超限报警,但企业没有仔细分析原因和研究对策,报警器是“哑巴”。“这是易出大事故的地方,也是出大事故的节奏”。二是特种作业管理不到位,规程要求,一级动火作业前进行现场检测分析不得早于动火作业30分钟,但从过去的动火票中发现,分析和施工之间间隔1个多小时。三是应急管理不到位,设备、人员、培训、演练都不合格。四是管理标准低,落实不到位。“整套的制度,厚厚的一本,有七八厘米厚,但是形同虚设,因为现场发现的问题,制度中都有涉及。不仅如此,企业还不重视过程考核,没有督促落实,没有检查管理的痕迹。”五是未认真吸取其他事故教训。现场发放的“危险化学品罐区安全问卷”中有12道题,其中,问及江苏德桥仓储“4·22”罐区着火事故的直接原因,现场没有人答对。
记者注意到,面对检查组提出的问题,负责人总是找借口、找理由辩解:“昨天开会刚说了”、“这个原本做了”、“这个布置过”。这样对待安全生产工作的态度怎么能让人放心?
检查组明确提出,待企业整改完成之后,企业董事长要进行安全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