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寒潮袭击南方 化企无恙

行业资讯

编者按   一股“霸王级”寒潮周末袭击我国南方地区,中央气象台为此发布寒潮橙色预警。南方13省区市迎来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中东部多地“雪上加霜”,全国各地经历今冬最冷周。所幸的是,此次寒潮过境较快,并没有造成大面积冰雪、凝冻灾害。南方化企提前启动防冻预案,在寒潮来临时加强安检,顺利渡过此次“霸王”寒潮。

自1月20日浙江省气象局发布强寒潮和大雪预报以来,浙江大部分地区进入雨雪霜冻模式;1月22日大雪如期而至,气温随之急剧下降;1月23日,雪霁天晴,但低温持续,浙江省内部分地区气温降至-6℃到-9℃,山区乡镇达-9℃到-11℃;1月24日,杭州市区气温降至史上罕见的-6℃到-8℃。目前虽然天气已转晴,但低温仍在持续。

低于-5℃的低温,对于习惯寒冷的北方人来说,可能不值一提,但在南方却的的确确属于罕见的极端天气,如预防不力,很可能会给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带来极大风险。2008年冬天那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就是由于事先准备不足,浙江不少化工企业纷纷中招,并为此蒙受了巨大经济损失。如今寒潮再次袭来,他们将如何应对?

中国化工报记者在杭州电化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这家企业因位于杭州远郊的临江工业园区内,气温比市区至少要低2~3℃。该公司副总经理胡永强介绍:“对于这次寒潮,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都充分吸取了2008年寒潮的经验教训。气象部门及时发布预警,民政部门防寒防冻物资及时调配到位,安全、消防、交通等部门各司其职,企业则认真落实各项防寒应急预案措施,方方面面密切配合,将防寒防冻工作做得十分细致,从而确保了寒潮期间企业正常运行。”

1月19日,杭州电化接到气象部门强寒潮预警后,立即启动了防寒应急预案,从公司高层到车间班组全面发动,人人高度重视,将防寒措施一一落实。对于化工企业来说,低温带来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道输送系统冻裂易导致物料泄漏引发安全生产事故;二是路面冰冻易造成交通堵塞,人员、物资进出受阻影响企业正常生产。2008年杭电化就曾因为路面水管系统冰冻爆裂而造成停产,为此今年该公司在全面加强管道保温加固、路面防滑等工作的基础上,还采取了一些应急性的灵活措施,比如将地面消防水管中的水预先放空,将水循环系统保持在滴流状态等,有效地预防了水管冻结。

1月23日晚上,当地最低气温达到零下十来度,杭州电化生产车间仍然灯火通明,公司高层和各部门中层值班人员坚持在一线巡逻,和员工一起应对可能发生的现场突发状况,并做好应急停车准备。由于预防措施到位,当晚生产装置并未出现异常,最寒冷的一夜平安度过,让员工们大大松了口气。

浙江大桥油漆有限公司位于杭州市区,该公司安环部长许东方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因为事先准备充分,寒潮未造成明显影响。在寒潮来临之前,公司就部署各部门、车间做好各项防寒措施,包括循环水系统保护、仓库对水性涂料的保湿、沙袋麻袋等防寒物资准备等。1月24日,为防万一,公司安排了部分装置临时停车,次日即恢复了生产。许东方表示:“此次杭州地区的大雪由于持续时间不长,次日又很快放晴,路面积雪不多,交通基本保持顺畅,化工企业物资进出、人员上下班均未受到明显影响。”

从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寒潮对宁波地区的影响比杭州地区相对弱一些,但是地方政府和各化工企业并没有掉以轻心,同样是严阵以待。宁波石化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郭明豪告诉记者,管委会在原有值班制度的基础上,从1月21日起,增加领导电话值班,并明确经发局负责面上企业,建设规划局负责建设工地,社会事务中心负责物流运输,办公室负责后勤保障;安监、经发、建设等部门组织第三方管理机构和直属开发公司等,分别对相关企业、建设工地和危化品管廊、强排泵站等设施进行排查;企业根据各自情况控制负荷,如天气恶劣将停止槽罐车运行。经发局做好沟通工作,确保电力、通讯、供水、供气的正常;管委会启动应急小分队随时待命,并为之购置了铁锹、扫把等工具和盐包、麻袋等防冻物资, 一旦有突发状况可及时应对。

记者又联系了嘉兴港区化工新材料园区的部分企业了解情况,企业普遍反映:虽然罕见的低温天气给企业带来不小的挑战,但是由于事先准备充分应对有策,目前为止区内港区企业供水、供电、物资人员进出、生产装置运行等均保持正常。嘉兴港区供水公司黄林伟告诉记者:“为确保企业用水,公司专门成立了应急抢修领导小组,对自来水管道、水表箱体等易受冻破裂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理措施,通过用户短信平台、电视广播通告、电子屏滚动播出等各类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防冻知识,让企业和群众了解防范应对措施,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寒潮带来的影响。”

记者先后致电绍兴上虞的浙江闰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衢州的巨化集团公司、建德的浙江新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及舟山等地的化工企业,询问防寒情况,企业纷纷报以平安。

在南方另一化工大省江苏,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等大型化企早作准备,认真组织,全力以赴应对雨雪、寒潮天气,努力实现安全生产。

1月20日,南化早调会再次强调仪表和停运装置防冻防凝,要求机关部门深入一线,协助做好极寒天气应对。“20年前生产无机产品居多,而现在有机产品占据了产值近三分之二。安全责任重如泰山!”一位老员工道出应对极冷天气的重要性。

“入冬以来,我们就加强了全公司1万多块仪表引压管伴热保温系统漏点、疏水器完好状况和保温死角的检查整改。”该公司检维修部仪表分部相关负责人李晓军介绍,这两天又对仪表的保温箱是否关闭、仪表气源有无漏点进行了再次检查确认,检查了仪表缓冲罐有无积水并排空。周末最低气温降至零下10摄氏度左右,夜间和本周末增加一倍技术骨干和班组长值班。与20年前不同,该公司生产装置全部实现了自动控制,仪表完好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

“苯胺装置进行了防冻专项整改。”该公司苯胺装置负责人姜新亮表示,此前已对停运的2号硝基苯、4号苯胺等系统进行逐条管线和设备的防冻检查及整改,对苯、硝基苯和水管线及流化床热水管道进行保温和伴热检查;苯胺、硝基苯精制塔等关键设备进行残余物料和水、汽排空。“我们还对每天的温度变化曲线进行了研究,根据温度进行输送泵、换热器等防冻保护重点设备的保温、换热介质调节,保护管道、设备、仪表等安全渡过极寒天气。”

该公司储运部完成了管廊、码头、罐区的防冻、防凝、防滑检查,安排好原料进厂、产品出厂工作。储运部安全负责人潘华介绍,他们加强了巡检,特别对南化-扬子管廊的调压撬等重要部件进行了废渣排空,努力保证今后几日对扬子石化、金陵石化正常供氢。1月中下旬是公司对外供氢的高峰阶段,单日最大供氢量达到了130.2吨,创历史新高。

为了保证家住江南近1500名员工正常上班,该公司行政事务中心对班车做了妥善安排,要求班车自20日晚间全部停靠江南各始发站附近,避免不测路况耽误行车。他们还及时做好与南京长江二桥管理部门沟通,确定行车路线;群发短信提醒驾驶员注意行车安全。

在江西,最强寒潮周末登陆赣北沿江地区,给沿江石化企业带来严峻考验。九江石化公司、星火有机硅厂等提早预案,精心准备,严加防控,生产经营安然无恙。

在贵州,开磷控股集团加大了对生产装置、管线、仪表及工艺流程等设备的防冻防凝保护力度。他们对新建、备用管线及设备的防冻防凝措施进行了专项检查,认真落实班组巡检制度,按岗位制定了详细的防冻防凝措施。针对夜间温度低、职工防范意识薄弱,该公司强化员工及值班领导巡检次数,做到勤巡视、勤防范、勤落实,同时结合当前设备防寒防冻的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积极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并组织检修人员对硫酸设备、磷酸设备、造粒机及污水处理器、实验室下水道等设备进行深入细致排查,全面摸底,并积极做好每天信息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在湖北,中海化学大峪口公司于寒流刚刚抵达之际,针对大雪、冻雨天气可能产生冰雪压线、高压线挂冰等现象,引起电网波动或停电事故进行的应急演练。他们还通过调整工艺技术、加强设备保温等措施,确保装置生产平稳,安全应对大雪低温天气。为防止高浓度硫酸在管线内结晶,硫酸生产部结合当地实际气温值,将硫酸浓度由平时的98%降至96%。为确保生产设备、管线等上冻结凝,各生产装置建立了详细的防冻防凝台账和安全巡检表,并在寒潮来临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对于室外风机、冲渣泵、给水泵等未运行的设备,技术人员把水箱里的水排净,并用蒸汽或吹风机吹干;室外消防栓每隔半小时开阀放水,确保应急设备处于正常备用状态;对于室外以及容易上冻的球阀、仪表、管线等,进行蒸汽伴热、电伴热带伴热,并加大三点一巡及防冻检查力度,在保证节能减排的情况下,确保装置区内不挂冰、不结凝,从容迎接大寒+大雪的考验。

中石化湖北化肥分公司在细字上下功夫,扎实做好冬季“三防”工作,从容应对“霸王级”寒潮速冻模式。他们强化直接作业环节管理,成立安全督查大队,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开展现场监督检查。他们还制定了设备防冻执行表,对各种停运泵、洗涤塔、分离罐及蒸汽管道,打开导淋排出余水,避免温度骤降积水结冰,损坏管道。该厂制定了设备防冻执行表,设备位号名称、防冻措施执行情况及执行人一目了然,督促防冻、防凝工作落到实处,确保设备安全备用。该厂还在易积水、光滑的平台及楼梯,铺设防滑草垫,避免造成人员摔伤事故,确保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