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规划方案,智能化平台建设,东方报警:我能行!

行业资讯

应急管理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规划方案》的通知


“十四五”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规划方案中,智能化平台建设要求:

 

(六)基础支撑保障体系。

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强化法制建设、智能管理、科技强安、社会共治、应急能力建设,构建满足要求、体现特色、先进适用、有力有效的基础支撑保障体系。

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推动出台危险化学品安全法,按照急用先行、分批分步原则,推进配套法规、规章、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法规标准体系,进一步提高依法治安水平。

推进安全管理数字化转型。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重点推动工业互联网与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深度融合,形成企业管理平台、政府监管平台、网络生态系统协同创新发展格局。推动国家、省、市级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升级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重点推进功能迭代和应用拓展,实现部、省、市、县、园区与企业上下贯通、联网管控。推进化工园区、企业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安全管理、工艺装备等信息系统整合,提升安全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增强创新支撑能力。整合资源力量,建设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研究平台,打造世界一流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科技支撑机构。聚焦重点领域,统筹中央企业、大型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方力量,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试验基地等创新平台。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在重大安全风险评估、智能化监管、微通道反应器、沿海大型油气储罐和管道裂纹、腐蚀监测管控、氢能安全等技术方面实现突破,加强安全生产和事故预防理论、应急处置基础和技术研究。研究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畅通成果转化推广机制渠道,加快应用一批成熟可靠有效的安全科技成果。

强化社会服务支撑。分行业领域建立安全生产社会服务组织联盟,制定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鼓励出台团体标准,形成综合性服务机构为骨干、专业性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建立技术服务专家库,实施龙头服务企业培育和服务品牌创建工程,带动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有利于第三方服务机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服务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引导政府、企业按照购买服务清单择优选择服务机构,对弄虚作假的严厉惩处。

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强化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人员、装备、设施的政策支持,加大应急救援能力建设资金投入,统筹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应急资源信息系统。合理布局重点区域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打造有效应对重大安全风险的专业应急救援“尖刀”队。加强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实战能力建设,规范指挥调度和训练考核,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实训演练,确保科学处置、安全处置。推动危险化学品企业依法建立完善企业专(兼)职消防队,根据需要建立事故工艺处置队或工艺应急处置机制,加强贴近实战的技能训练和综合演练,优化事故工艺处置措施。积极探索化工园区应急资源共享和应急联动机制,推动消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应急装备能力提升。省级以上化工园区建设化工事故处置专业队,与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立联勤联训联战机制,具备处置较大化工事故的能力。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结合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实际,强化有关行业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对内引进优质资源,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对外促进开放合作,展示中国实践和贡献中国智慧。

 

专栏6  基础支撑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措施

 

修订一批急需的规章标准。加快制修订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化工园区安全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规范、危险化学品重大隐患判定以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建设项目安全风险防控、硝酸铵安全管理、化工过程安全、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特殊作业规范、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分类分级等规章标准。

构建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研究支撑体系。推进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科技支撑机构建设,发挥中央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科研优势,统筹建设一批危险化学品安全工程研究机构,提供高水平的保障支撑。

建设企业和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制定企业和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指南,全面建成集重大危险源管理、双重预防机制、特殊作业管理、智能巡检、人员定位等功能为一体的企业平台,以及集安全基础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双重预防机制、特殊作业管理、封闭化管理、敏捷应急等功能为一体的化工园区平台。

实施龙头服务企业培育和服务品牌创建工程。倾斜政策资金项目,鼓励引导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形成一批集规划设计、咨询论证、工程建设与评价评估诊断等服务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和第三方服务品牌,更好助力安全生产工作。

 

四、实施危险化学品本质安全提升工程

(一)化工园区安全提质工程。

在化工园区安全评估、分类提升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一园一策”整改提升措施落地,推动化工园区全部达到一般或较低安全风险等级。重点推进园区封闭化、专用停车场、公共管廊安全保障、应急保障能力、安全技能实训基地、智能化管控平台等建设,打造一批本质安全型化工园区。选择业态先进、规模较大、示范带动性强的化工园区,实施重大安全风险防控项目。

(二)大型油气储存基地安全防控工程。

推动对已投运的大型原油、成品油、LNG等油气储存基地实施设备设施、控制系统升级改造,实现气体检测、视频监控、紧急切断、雷电预警“四个系统”装备率和有效投用率达到100%,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足企业清零。推动大型油气储存基地安全管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围绕气云成像、主动安防、智能巡检等前沿技术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

(三)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改造工程。

协同有关部门有序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全面完成搬迁改造任务。推动化工园区内安全距离不足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居民实施搬迁。对企业内部不满足安全要求的平面布局实施改造,加快整改不符合安全布局要求的控制室、交接班室、办公室、休息室、外操室、巡检室等人员聚集场所,确保重要设施的平面布置、朝向、安全距离合规。持续实施安全仪表系统、自动化控制、工艺优化和技术更新改造,开展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罐区仓库智能化信息化管理能力提升改造,推进高危工艺装置现场无人化示范项目。

(四)危险化学品安全培训网络建设工程。

利用各方力量,在重点地区和化工园区布局建设高水平、服务周边的区域性安全实训基地,强化专业化管理运营和产、训、考一体化融合。推动企业建设和应用线上线下融合的安全培训空间,形成理论知识线上更新、操作技能线下实训的模式。覆盖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基础化工、医药、油气、烟花爆竹等行业类别,按不同培训方向建设或培育一批网络培训品牌。开发企业必须掌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通用教材和数字资源库。

(五)“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工程。

制定“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试点建设方案,高水平编制生产企业、集团公司、化工园区等试点单位建设方案,重点推进应用场景建设和推广应用,建设“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标识解析和标准规范建设,打造若干企业级、行业级、区域级平台,建设一批应用示范工程。

 

专栏7  危险化学品本质安全提升工程

 

化工园区安全提质工程。推动实施园区封闭化改造、专用停车场、实训基地、消防设施、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在公共管廊、物流仓储、物料互供等方面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实现园区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大幅提升。

大型油气储存基地安全防控工程。对单罐库容不小于10万立方米、总库容不小于100万立方米的原油储备基地,单罐库容不小于5千立方米、总库容不小于5万立方米的成品油储备库,单罐库容不小于1万立方米、总库容不小于10万立方米的LNG接收站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实现油气储存设施气体检测、视频监控、紧急切断、雷电预警“四个系统”装备率和有效投用率达到100%,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足企业清零。实施大型油气储存基地安全管理数字化转型,基本实现罐区的实时监测、在线诊断、自动化控制、智能化研判,推动气云成象、主动安防、智能巡检等前沿技术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

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改造工程。完成城镇人口密集区的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有序推进化工园区内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居民实施搬迁。推动实施重点危险工艺装置和重点易燃易爆化学品生产全流程自动化改造,减少高危场所作业人员数量,提高本质安全水平。推进重大危险源企业防泄漏监控技术提升改造、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推广应用,加快淘汰落后技术。

危险化学品安全培训网络建设工程。支持建设200个以上服务区域的高水平实训基地,分类培育20个以上网络培训品牌。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建成个性化培训空间。建成覆盖各行业类别的应知应会教材体系和全国性、区域性数字资源库及事故案例库。

“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工程。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平台迭代升级。全面建成重大危险源企业和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推进试点单位建设一批应用场景、工业APP和工业机理模型,打造若干个区域级、行业级的系统平台以及企业级示范平台。推进双重预防机制数字化建设,基本实现重大危险源企业安全管理数字化转型。

 

五、强化相关重点关键领域安全风险防控

(一)化工和医药行业及危险化学品相关环节安全风险防控。

建立分类分级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突出“两重点一重大”风险管控,重点解决经营、运输、使用、废弃处置等环节高风险和难点堵点问题,推动化学品登记系统企业端普及应用,构建登记系统基础支撑、覆盖高风险领域企业、联通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控体系。

化工行业。加强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化工企业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对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以外的化工企业,凡涉及重大危险源、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的企业,全部纳入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重点管控范围。对其他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化工企业,推动强化安全风险辨识和评估,提高安全风险管控能力。

医药行业。对于化学合成类药品生产企业,按照精细化工企业监管要求严格监管。凡涉及重大危险源、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的医药企业,全部纳入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重点管控范围。对其他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医药企业,推动强化安全风险辨识和评估,提高安全风险管控能力。

危险化学品经营环节。对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储存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管控措施。建立并逐步完善全国危险化学品经营安全监管系统,对经营企业购销的危险化学品品种、库存、流向等进行实时监管。开展化学品储罐区安全风险评估并分类整治,运用多种信息和技术手段,持续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储存危险化学品行为。加快防火、防爆、防泄漏等先进技术、设备、材料的推广应用,规范醇基燃料和生物柴油等新型车用燃料经营。开展智能加油站建设试点,研究制定加氢站安全规范。

危险化学品废弃处置环节。深入推动危险废物安全专项整治,建立覆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保障危险化学品废弃处置环节安全。协调推动企业强化重点环保设施和环保改造项目安全风险评估论证,完善落实管控措施。

危险化学品运输环节。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集中整治,突出特别管控危险化学品运输监管,持续打击挂靠经营、超范围运输、无证上岗、非法改装和罐体质量不达标等行为。加强充装过程安全管控,督促企业严格落实装载、充装前查验规定和查验记录制度。加快推动地方规划建设危险化学品停车场。大力推行危险化学品运输电子运单系统,强化道路运输动态监控,推动建设全国“一张网”监管体系,强化信息共享、部门协作、动态监管、联合惩戒。研究优化危险化学品最优安全运输体系建设,科学设置运输通行管控措施,完善隧道、闸坝通行安全管理制度,畅通长距离、大宗危险化学品运输通道。

危险化学品使用环节。突出重大危险源和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管控,健全责任体系,加大投入保障,严格落实危险化学品“一书一签”制度,推动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企业及医院、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管理规范化,研究危险化学品最小豁免量监管措施。

(二)油气行业安全风险防控。

深入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建立企业总部全面负责、政府部门监督检查的安全监管新机制,推进安全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完善落实油气开采、储运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持续提升油气增储扩能安全保障能力,有效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大局。

陆上油气开采。完善企业总部全面负责、地方政府精准监管的安全监管机制,重点加强新进入企业系统性安全风险和重点地区风险管控。对新疆南缘、四川盆地等井控高风险区域,以及“三高”油气井、区域第一口探井、超深井等高风险井,深入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和井控安全专项治理,全面实施隐患整改提升和井控装备升级计划,落实防井喷和防硫化氢泄漏措施。加强大型油气集输场站、废弃油气井等安全风险管控。

海洋油气开采。顺应海洋石油开发规律和发展需要,推动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海洋石油安全监管体制。建立企业全面负责、第三方独立监督、政府精准监管的工作机制,完善海洋石油安全监管工作规则,强化分部和区域监督处监管责任。建立中介机构年度工作报告制度,加强海洋石油安全中介机构监管。对有人值守海上油气平台(设施)进行全覆盖排查整治,对老龄化海上固定式生产设施主结构开展安全评估和分类整治,推动人员密集油气生产作业设施自动化数字化转型和“减人”改造,严格落实台风等极端天气防范措施。推动建成海洋石油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实现远程监测、智能预警、分类管控。加强深水开采安全技术研究和井控应急能力建设。

油气长输管道。完善企业负主要责任、地方政府支持协调的政企联动安全管理机制。全面落实完整性管理要求和法定检验制度,持续推进安全隐患集中管段更新改造和管道本体缺陷排查治理。探索建立人员密集场所高后果区、地质灾害易发区企地安全联防联控机制,强化企业和地方政府管控责任。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试点,推广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等先进适用技术,强化高风险区域监测监控预警能力建设。

油气储存设施。全面开展油气储存企业安全风险评估,形成“一企一策”提升方案。重点做好大型油气储存基地安全风险管控,研究出台LNG接收站安全风险防控指南,依法严格建设项目安全准入,推进LNG长输管道配套工程建设。加强储罐边缘密封、二次密封及其附属设施、重点装卸、充装场所和设施的安全风险排查及隐患治理,推进动火、有限空间等特殊作业数字化管理,严格落实火灾防控措施。

 

专栏8  油气行业安全风险防控重点措施

 

完善企业总部全面负责的制度措施。研究制定强化企业总部安全生产职责的措施,建立企业总部安全生产检查年度重点事项清单制度、政府企业定期研判会商制度和重点工作综合检查评估制度。

完善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制修订油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油气储存企业安全管理规范、LNG接收站安全风险防控指南、海洋石油开采防台风管理指南、陆上油气开采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编写提纲、油气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目录等规章制度;制定出台陆上油气开采安全规程、海洋石油天然气开采安全规程、油气开采重大隐患标准、油气开采风险识别和隐患排查治理导则、油气长输管道风险识别和隐患排查治理导则等安全生产系列标准,加快研究填补页岩气开发等新领域安全标准缺失。

防控油气开采和油气管道重点区域安全风险。开展海洋石油有人值守平台(设施)、陆上石油开采高风险井场和站场安全风险评估,深化油气输送管道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回头看”,强化整改提升、监测预警和联防联控等措施落实,推动构建重点区域安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实施油气开采本质安全提升工程。推进油气开采安全生产关键技术设备攻关,推动人员密集油气生产作业设施自动化数字化转型和“减人”改造,重点解决深水防喷器技术和装备等问题。推动智慧油田建设,鼓励建设“无人场站”和“无人平台”。

实施油气长输管道本质安全提升工程。深化完整性管理,严格落实法定检验制度,推进安全隐患集中管段更新改造;集中攻关管道裂纹、应力检测难题,完善高强钢管道焊接与检测技术措施,系统性治理管道本体缺陷。

建设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试点建设以高风险生产设施、高风险区域为重点的智能监测监控预警系统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系统。

 

东方报警UGS全域智能气体安全预警系统

     UGS全域智能气体安全预警系统包括:气体安全预警模块、检修作业安全模块、智慧安全巡检模块、危险作业开票模块、可视集群调度模块等。通过能够测量或感知特定物体的状态和变化各类终端、基于传感技术的计算模式、卫星定位、移动通信等不断融入到工业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改善生产过程中安全隐患,大幅减少事故发生率,提高应急响应救援时间,降低人员死亡率。将传统工业提升到智能化的新阶段。

       UGS全域智能气体安全预警系统可以独立成为重大危险源管理系统。也可以进入各级数据管理监督平台,多路径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地方监管对重大危险源监管,全面提升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水平。畅通政府和企业信息网络,建立国家、省、市、县、企业五级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及事故预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