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死3伤!内蒙古一化工厂氧化车间发生爆炸!

行业资讯

      据悉,10月22日23时许,巴音敖包工业园区内蒙古中高化工有限公司氧化车间发生闪爆,造成4人死亡,1人重伤、2人轻伤,23日0时50分现场明火被扑灭。目前该业法定代表人已被公安机关控制,现场作业人员已全部撤离,企业正在逐步停产

      事故发生后,阿拉善盟公安、应急、消防等部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救援处置工作。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及时调度事故救援处置情况,并派工作组连夜赶赴现场指导事故救援处置工作。

      记者了解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已成立事故调查组提级调查处理该起事故。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天眼查显示,中高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农药、化工产品等的生产和销售,以及货物进出口和技术进出口,由浙江中山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百分百控股。阿拉善盟政府官网显示,2021年5月17日,根据相关规定,经企业自评、评审机构评审、评审组织机构审查,中高公司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企业。

      安全标准化建设在企业已经实行多年,但在落地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两张皮”现象、没有全员参与等。

      会议室里的制度、台账,一盒又一盒,一本又一本,分门别类,整齐有序,怎么看都觉得这家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应该做得不错。但到了生产现场一看,设备破旧,器具杂乱无章,油污遍地,操作人员对岗位操作规程、岗位存在的危害因素更是一问三不知,别说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现场就连起码的作业环境都不安全。这种“纸上功夫下得足,现场状况很糟糕”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就是时下饱受诟病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纸上达标”。

1

企业负责人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企业老板只关心能不能发证,不关心标准化的实际运行效果。企业要想做好标准化工作,最主要的是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如果企业领导不重视,只是交给安全部门去做,就很难做好。一是安全部门不可能调动企业所有的资源,二是安全部门只是一个职能部门,没有那么强的领导力和感召力。

2

没有实现全员参与

      安全生产标准化不仅仅是安全部门的事,而是全公司、全员的事情,只有每个人都参与,才有可能做好。但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员工难以理解创建安全标准化企业对于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它当做一项摊派任务来对待,工作中存有抵触情绪,敷衍应付。检查来了就抓一抓,检查走了,该啥样还啥样,使标准化工作落不到实处,流于形式。甚至有的企业只是找一套模板,填写一下表格,或者找第三方中介结构帮忙整理一套资料,安全部门照着填填应付评审和检查,根本不会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起到促进作用,但是人力、物力、财力也没少投入。

3

与生产运行存在“两张皮”现象

      企业通过安全标准化专家组评审,取得证书后,日常管理停止不前,停留在说一套,做一套。所有的工作都是安全部门在负责,车间、班组对标准化实施情况不了解,这样在运行过程中也不会发现什么问题,更不用说PDCA持续循环改进。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执行标准不严格,在执行、培训、检查、考核等环节中都存在执行走样的现象,安全生产标准化得不到常态实施,无法长时间维持。

4

安全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不足

      运行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涉及的事项多而杂,企业必须要有体系人才储备。但在实际运行中,一些企业只是简单地抽调人员、成立机构,而没有配备熟悉体系要素要求,具有一定安全理论、实践与现场安全管理经验的人实施,导致实际管理执行不到位。譬如相关管理人员对落实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生产管理认识不足,不能把管理制度落实到实际的生产、使用环节中;企业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标准不明确,甚至存在多个管理标准并存的现象,从而造成管理混乱,给相关工作人员带来负担。

5

风险管理不到位

危险化学品的风险分析涉及的事物多、范围广,相关分析人员,分析过程中容易忽略外来因素的影响,导致相关因素的管理与控制不到位。譬如,相关企业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信息获取不及时,风险检测不规律,相关事项的方向信息更新不及时。相关工作人员对于危险化学品的风险分析结果不重视,使其教育意义流于形式。

“纸上达标”危害严重

      在现实生产中,有不少企业存在“纸上达标”的行为。有的企业轰轰烈烈搞达标创建,评审达标后,标准化体系运行与实际脱节,自评和复评报告做得漂亮,一阵风后又回到原点。有的企业现场安全管理懈怠,忽视了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并整改隐患的要求,甚至有些达标企业还被查出了重大安全隐患,标准化水平和力度出现倒退,又何谈巩固提升,持续改进?说到底,这些达标企业前期和后来做的都是纸上标准,走形式、走过场,应付了事。

      这种走形式、走过场,我在工作中也多有遇见。譬如,在对标准化“法律 法规和标准”要素评估(评审)时发现,有的企业识别了300到400部法律法规和标准,但都是由安全部门的主管人员自己识别出来的,并且也只是保存在他个人的电脑里,这样怎么能推动企业有效贯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呢?

      《安全生产法》第四条明确提出了“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但“纸上达标”已经严重制约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推行,甚至让相当一部分人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产生了怀疑。

      2020年1月19日,某省应急管理厅发布“关于做好当前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通知”提出,即日起,暂停受理二级标准化评审申请,具体事宜由省应急管理厅负责监督落实;三级标准化和小微企业标准化的相关工作由各设区市应急管理局依据实际自行确定。该通知中提到的“一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与运行分离”的问题,正是“纸上达标”的具体体现。

一部分人念歪了“经”

      至此,我们有必要深究一下标准化规范要求,以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为例,其通用规范中在“原则”一节明确提出,安全标准化的建设……,与企业其他方面的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安全标准化的实施,应体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监督管理原则,通过有效方式实现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很显然,“纸上达标”的做法与标准化创建的原则是相悖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这本“经”,被一部分人念歪了。


      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搞好企业安全管理的工具。但在很多企业,无论企业主要负责人、企业管理人员还是一般从业人员,不是塌下心来去认真、深入地研究标准化评审标准,并与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具体情况相结合,藉此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而是只为应付检查而搞“纸上谈兵”,达标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一些地方监管部门、标准化评审(培植)机构的做法也对“纸上达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的第三方机构在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培植、辅导时,只是给企业一套制度模板,再给一套记录表格模板,过于强调了企业的表面文章。评审时则匆匆走个过场,编制个评审报告,就达标了。

      安全标准化“纸上达标”不仅影响了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推进,更严重的是,让安全生产浮于形式,停留在纸面,难以真正实现安全生产,甚至掩盖了问题、遮住了隐患,威胁到企业的生产安全。

找准切入点发力是解决的关键

      安全生产标准化“纸上达标”并非偶然,也决非在一两个或几个单位中存在。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所有相关人员必须牢记安全使命,树立正确价值观,从思想上查找根源,尽职尽责,从自身的工作职责着手,找准切入点,切忌应付了事。

      监管部门、评审(培植)机构切不可只看某项工作在纸面上做了还是没做,更要看是否做到位。比如教育培训方面,不能只在办公室里查看培训完成了多少学时,更要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否具备了所要求的素质和能力。无论是检查还是评估,都要做到“查文件、现场检查、人员访谈”三方面并重,甚至更加重视“现场检查、人员访谈”。

      企业主要负责人要有效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牢固树立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这一点务必保持清醒。譬如,对于标准化“管理制度”要素,标准化创建过程中,对于建立、修改的制度,要注重是否与企业的实际有机结合,与企业的管理体系相融合,并有效落实。又如,对于标准化中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条款,要确保各岗位、各层级的安全职责与其岗位(工作)职责相对应,做到“各扫门前雪”,进而做好考核,形成责任具体、环环相扣的“责任链”。

评论来源: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