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化纤公司突发较大中毒事故,致5死8伤!

行业资讯

事故通报:2月27日21时30分,吉林化纤公司生产过程中高压电缆短路停电,造成一生产车间部分排风设备停止运行。23时10分恢复供电,相关岗位工人在准备恢复生产过程中,吸入有毒气体,被迅速送往专业医院进行救治,5人经抢救无效死亡,8名伤者目前生命体征平稳,没有生命危险。

事故发生后,地方党委政府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挥救援,成立现场事故处置组、事故调查组、环境监测组、医疗救治组、善后工作组,全力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并到医院组织专业力量全力救治伤者。

目前,事故现场已处理完毕,通风系统全面恢复,次生灾害因素全部排除。经生态环境部门对厂区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未检出有害气体。事故原因调查正在进行。

发生化学品泄漏,该怎么办?

1、疏散与隔离

发生化学品泄漏后,应立即疏散现场的无关人员,隔离毒物污染区;

如果是易燃易爆物的大量泄漏,应立即报警,请求消防专业人员救援,并由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决定周围居民的疏散范围和疏散方向。

影响环境的污染区的确定一般由环保部门根据现场毒物测定情况结合气象条件确定。由公安部门实施隔离和警戒。

2、切断电源并消除火源

化学品泄漏环境中的电源和火源常常会引发爆炸和火灾,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切断电源并消除火源。

如果泄漏物属于易燃易爆物质,要对整个毒物泄漏区域内控制电源和禁止各种火源。包括禁止使用非防爆电器,禁止使用手机和对讲机等。

3、保护应急人员

按下列原则对应急人员进行保护:

1.进入化学品泄漏现场进行应急处置的各类人员均必须接受过专门的业务培训和训练,应对泄漏物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特性有充分的了解;

2.在进入现场之前,应针对泄漏物质的理化性质,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穿(佩)戴防护装备前,应认真对防护装备进行安全性能检查,特别是要有专人对呼吸器的压力参数及阀门等进行检查;

3.应当详细记录进入、撤出泄漏现场的人员姓名和时间,紧急撤离时应进行点名;

4.严禁单独行动;

5.现场应准备特效解毒剂和其它急救医药用品,并有医护人员待命;

6.对中毒的人员应从上风方向抢救或引导撤出。

4、现场毒物监测

应不间断地对泄漏区域毒物进行定点和不定点的监测,以及时掌握泄漏物质的种类、浓度和扩散范围,恰当地划定警戒区,并为现场指挥部的处置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为了保证现场检测的准确性,应加强环保、卫生和消防等部门通力协作,必要时,还可请防化部队支援。

5、泄漏控制

❶ 切断泄漏源

  • 对小容器泄漏,可将泄漏部位转向上,移至安全区域,然后采取转移物料、钉木楔、注射密封胶等方法处理;
  • 对大容器泄漏,一般是边将物料转移至安全容器,边采取适当的方法堵漏。
  • 对钢瓶泄漏,必须由专业人员处理,将钢瓶移至安全区域再进行处置。如果泄漏发生在接头、阀门、减压装置等附件处,应使用专用工具消除。如果泄漏发生在液位以下,应改变钢瓶位置,使钢瓶内只泄出气体,同时冷却钢瓶减压。操作时要注意钢瓶内压,预防开裂和爆炸。
  • 对生产使用过程中的泄漏,应立即采用关闭相关阀门,切断与之相连的设备、管线,或改变工艺流程等方法控制泄漏。条件允许时,在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可用关阀断料、开阀导流、排料泄压、火炬放空、紧急停车等方法和措施来控制泄漏。

❷ 处置泄漏物

阻止扩散:

  • 对有害气体和蒸气,可用喷水雾的方法吸收和降低其在大气中的浓度。在现场,可用消防车、洗消车、洒水车从上风方向喷射开花或喷雾水流对泄漏气体进行稀释、驱散;如能同时进行有组织地通风则效果更好;
  • 对陆地上的液体泄漏物,可用修筑围堤、挖掘沟槽的方法进行收容。为防止泄漏物渗入土壤和地下水中,可使用土壤密封剂。
  • 对水体泄漏物,可用修筑水坝的方法,控制小河流上的泄漏物;如泄漏物为不溶性沉块,可挖掘沟槽控制;如泄漏物为不溶性漂浮物,可用表面水栅阻拦,再用撇取设备撇取;如泄漏物具有溶性或沉降性,可用密封水栅来收容。
  • 对挥发性强的泄漏物,可使用泡沫或其它漂浮物覆盖,或用二氧化碳、液氮和湿冰等冷冻剂低温冷却。

清除降解:

  • 对陆地上限制住的液体泄漏物、水中的固体和液体泄漏物,可用抽取的方法清除;
  • 对陆地上的泄漏物(包括水中的某些有机物),可用活性碳、天然有机吸附剂、天然无机吸附剂或合成吸附剂等进行吸附;还可视情况用水泥、凝胶、石灰等固化剂使其转化成稳定形式;
  • 对酸性和碱性泄漏物,可用中和法处理;

❸ 泄漏控制时的注意事项

当泄漏无法控制,或已在泄漏处发生了燃烧且无法灭火,或泄漏场所已经发生了爆炸,且存在继续爆炸的可能时,不要贸然进行泄漏控制。

6、善后措施

泄漏被有效控制后,应对泄漏装置内的残液实施输转作业,还需对泄漏现场,包括在污染区工作的人、车辆、器材和装备,进行彻底的洗消。洗消产生的污水应回收消毒处理。

对损坏的装置应彻底清洗、置换,并使用仪器检测,达到安全标准后,方可按程序和安全管理规定进行检修或废弃。

当泄漏可能造成土壤或地下水污染影响公众健康时,应制定并实施监测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