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有限空间“三个一”难题,镇海区“三个着力”抓落实
今年以来,全国发生多起有限空间作业较大事故,应急管理部就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管控向各地印发警示函,通报近期有限空间作业较大事故情况,要求各地认真吸取事故教训,结合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多发的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坚决防范遏制同类事故重复发生。镇海区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文件精神,深入开展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整治,破解有限有限空间“三个一”难题。
有限空间常识“一无所知”
部分企业对有限空间概念不清,安全风险辨识不到位,未设置有限空间告知牌及安全警示标志,未将有限空间作业纳入危险作业管理,造成在检测、防护、监护等安全条件未确认情况下盲目作业。
有限空间制度“一纸空文”
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落实不严,有限空间应急救援专项预案未定期进行演练、作业票填写内容不全,未严格落实“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
有限空间作业“一包了之”
部分企业意识到有限空间作业存在较大风险,将清淤、清罐等作业外包给其他单位进行,但在外包作业人员安全教育、作业现场监护、统一协调管理等方面存在漏洞。
为破解有限空间“三个一”难题,镇海区应急管理局多措并举,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依托社会化服务力量,利用大数据、数字化监管等手段,提升企业有限空间安全管理水平,强化有限空间监管能力。
➤一是“宣传+培训”开展“扫盲式”安全教育。
结合十万产业工人安全和消防技能提升工程,普及有限空间作业常识。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作为重点纳入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员培训内容,培训完成后一并进行专项测试;组织有限空间施工人员开展一轮清淤、清罐作业安全培训,聘请专业讲师团队开展65场“送教入企”活动,对有限空间安全操作规范进行科普,增强全体产业工人安全意识,破解有限空间常识“一无所知”难题。
➤二是“线上+线下”开展“地毯式”专项排查。
依托宁波市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系统,开展一轮大数据排查,初步掌握有限空间企业底数,线下同步聘请第三方社会化服务机构的专业力量,对全区724家企业逐一进行上门核查,全面掌握全区有限空间企业数据。在开展核查的同时帮助企业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完善有限空间风险告知牌及安全警示标志,督促企业建立健全有限空间安全管理制度及有限空间应急救援专项预案,扭转有限空间制度“一纸空文”现状。
➤三是“执法+曝光”开展“靶向式”集中整治。
针对前期排查的数据进行专项执法,出台《镇海区工贸行业企业外包项目安全管理规定(试行)》,明确外包作业双方安全生产职责,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截止目前已累计开展有限空间专项执法检查67家次,发现事故隐患164项,开具责令限期整改指令书46份,立案7起,罚款14.5万元。在主流媒体上曝光2个批次,4个典型案例,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解决有限空间作业“一包了之”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