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死亡”事故惊动市安委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的紧急通知
11月6日上午10点,江苏某地发生一起有限空间中毒事故,2名工人在地下室清理集水井时,未佩戴防护用品、未强制通风,导致1名作业人员中毒,经紧急送医抢救,目前生命体征平稳,无生命危险。事后,该地市安委办下发紧急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涉及有限空间作业场所安全管理。一起“零死亡”事故惊动市安委办,这才真正体现了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核心思想。
近年来,全国各地有关加强有限空间安全管理的紧急通知层出不穷,但事故仍频发高发未见好转,究其原因,还是对有限空间的安全管理工作没有下沉到作业一线,大都以文件落实文件、以通知代替落实,政府部门喊破喉咙,企业各级层层衰减,到最后还是以悲剧收场。
有限空间 |安全知识
什么是有限空间?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有限空间作业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有哪些?
有毒有害气体
有限空间内常见的有毒有害气体有甲烷、硫化氢、一氧化碳等。如:由于微生物的发酵分解作用,下水道、化粪池、污水池等有限空间内会产生并积聚硫化氢。
缺氧窒息
有限空间内缺氧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造成:一类是生物的呼吸作用或物质的氧化作用造成氧气的消耗,另一类是二氧化碳、氮气、甲烷等单纯性窒息气体对有限空间内氧气的挤占,导致缺氧。
易燃易爆气体
有限空间内常见的易燃易爆气体有甲烷、氢气等,一旦达到爆炸极限,遇点火源可能发生爆炸。
有限空间作业操作要点有哪些?
1、制定作业方案
企业开展作业前应对作业环境评估,分析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制定有限空间作业方案,并经本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审核,负责人批准。
方案中要明确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及其安全职责,并且在作业前,应当将有限空间作业方案和现场作业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防控措施告知作业人员。现场负责人应当监督作业人员按照方案进行作业准备。
2、作业审批
作业前,作业人员按照本企业制定的《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履行审批手续,审批文件应存档备案。
3、封闭作业区域并设置警示标志
作业前,应封闭作业区域,并在出入口周边显著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4、安全隔离
应当采取可靠的隔断(隔离)措施,将可能危及作业安全的设施设备、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的空间与作业地点隔开。
5、清除及置换
当有限空间内残留有挥发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的物质时,需要使用水、水蒸气、惰性气体或新鲜空气进行蒸煮、清洗、置换或吹扫。当使用前三类介质置换后,应进行充分通风,防止有限空间内缺氧。
6、通风和检测
有限空间作业应当严格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在作业前,作业人员应先对有限空间进行充分通风。通风时应注意,通风设备应配置风管,并将其置于有限空间中下部(尤其是存在较空气重的有害气体时)进行充分通风,且严禁用纯氧进行通风。
通风后,使用泵吸式气体检测报警仪检测氧浓度、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有限空间作业环境气体浓度如不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要求,应重复通风检测程序,直至符合要求。
检测人员进行检测时,应当记录检测的时间、地点、气体种类、浓度等信息。检测记录经检测人员签字后存档。检测的时间不得早于作业开始前30分钟。
7、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进行作业时,人员应穿戴全身式安全带,使用安全绳。在做好隔离、通风、检测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如果有限空间作业仍可能存在威胁作业人员生命健康的危险有害因素,作业人员应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使用送风式长管呼吸器时应先送气再佩戴面罩;使用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时应先打开气瓶阀,再戴面罩,最后将送气管与面罩连接进行送气。
8、作业与监护
确认气体环境、安全防护措施等符合要求,作业人员方可进入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
(1)应采取通风措施,保持空气流通,并且对作业场所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定时检测或连续监测。
(2)保持有限空间出入口畅通。
(3)发现通风设备停止运转、有限空间内氧含量浓度低于或者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高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限值时(气体检测报警仪开始报警)、个体防护装备失效或作业人员出现身体不适时,应立即停止有限空间作业,清点作业人员,撤离作业现场。
(4)设置专职监护人员,监护人员不得离开作业现场,作业期间与作业人员持续保持有效的沟通。
(5)存在交叉作业时,采取避免互相伤害的措施。
9、作业结束
有限空间作业结束后,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应当对作业现场进行清理,撤离作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