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月课堂】再谈安全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的通知》(安委办〔2016〕3号)中指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安全风险管控挺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前面,扎实构建事故应急救援最后一道防线。坚持关口前移,超前辨识预判岗位、企业、区域安全风险,通过实施制度、技术、工程、管理等措施,有效防控各类安全风险;加强过程管控,通过构建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闭环管理制度,强化监管执法,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类事故隐患,防患于未然;强化事后处置,及时、科学、有效应对各类重特大事故,最大限度减少事故伤亡人数、降低损害程度”。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中指出“准确把握安全生产的特点和规律,坚持风险预控、关口前移,全面推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进一步强化隐患排查治理,推进事故预防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实现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前面”。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指出 “(一)深入开展安全风险排查。按照《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排查治理导则(试行)》和《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导则》等相关制度规范,全面开展安全风险排查和隐患治理” 。
一是基于风险的安全管理是国际上普遍倡导的理念。
国际安全评级系统(ISRS)共15个要素,119个子要素,总分值27648,风险评价占2071分,占比7.5%;风险控制3276分,占比11.9%。合计风险管控占比19.3%,比位列第二的领导力占比8.3%高了很多,由此可见ISRS对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的重视程度。
二是从基于事故到基于风险,体现了安全理念的进步。
1.基于事故。当企业或其他企业发生事故后,相关行业都要汲取教训,举一反三。如2019年11月27日,美国得克萨斯州化工厂发生爆炸事故,同样位于在该州的ITC公司石脑油储罐区3月17日发生火灾,包括中国石化在内的所有石化企业都要对照事故原因,举一反三,查找问题,避免该类事故在本企业发生。这就是基于事故的安全管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够通过别人企业的事故教训使自己企业类似的问题或隐患得以解决。
2.基于事件。与汲取事故教训相比,欧美企业、国内央企更注重事件教训的共享,也就是当集团的企业发生未遂(险兆)或轻微事件时,集团所有企业都要汲取教训,查找不足,完善防范措施,防止发生类似事件,进而减少事故的发生,比汲取事故教训早了一步,是防止事故发生的有效做法。
3.基于隐患。“隐患就是事故”是一种新的安全生产理念,消除治理隐患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隐患不除,企无宁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各类企业,都在使用各种手段查找隐患,并进行治理,使其不发展成为事件、事故,此为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手段,对避免与减少事故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4.基于风险。与基于事故、事件、隐患的安全管理不同,基于风险的安全管理是通过全面风险辨识→风险评估→制定防范措施、应急预案→过程控制→不发生事故、事件,比治理隐患还早一步。当然,在风险辨识过程中,对辨识出的隐患,要按照隐患治理的要求进行治理。
1.危险、有害因素(hazardous elements)
定义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 3013-2008):可能导致伤害、疾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由此可见,危险源在不同的领域、行业、场所和环节,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如,高速行驶的汽车,高速运转的机器,特殊作业,燃烧的火焰,带电的电路、电器,存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的储罐、设备,进行的化学反应等等。
不同的危险源,具有不同的危险种类或危险性质,非受控释放后的危害不同,如,触电、中毒、着火、爆炸、窒息、腐蚀、撞击、坠落等等。
危险源具有的能量不同,如,储存危险化学品的数量不同,《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18)规定了重大危险源标准。之所以叫重大危险源,是因为其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化学品的在线量超过了临界量,其能量一旦非受控释放,后果非常严重。
还有如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同,电压等级不同,潜在的能量不同。
危险源在自然界、生产生活中客观存在,在一定的条件下非受控释放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事故后果。在风险辨识中,首先依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13861-2009)》,辨识危险源,然后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最新版》(GB6441),辨识危险源具有的危险种类及危险后果。
2.隐患(potential accidents)
定义《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 3013-2008):作业场所、设备或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其包含的范围很广。按照《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13861-2009),除了这3 种因素,还应该有“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如,照明不良的工作环境,包括在夜间工作等。
隐患使危险源发生事故(非受控能量释放)的概率大大提高,“隐患不除、企无宁日”成为安全人的誓言,“隐患就是事故”成为新的理念,所以排除并治理隐患一直是安全工作的重点内容。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和《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7〕121号),对20种情形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要求“制定并实施严格的隐患治理方案,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
3.风险(risk)
定义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 3013-2008):“发生特定危险事件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而发生危险事件的后果取决于危险源所具有的性质和能量,可能性取决于隐患的多少和严重性,即风险的大小取决于两者的乘积。所以,现在国际、国内安全领域都是把风险管控作为主要工作方向,就是包括管控危险源、管控安全隐患这两个方面,即要控制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又要控制危险事件发生的后果。
关于隐患
由于隐患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使能量释放,发生事件、事故,即公认的瑞士奶酪模型,治理隐患是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隐蔽性。隐患存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阶段,有的隐患是显性的,通过排查可以发现。但有的隐患很隐蔽,不容易被发现,比如,生产设备内部的状态,通过专业的人员、手段进行检查、检测,能够发现大部分问题,但也不一定是全部的问题,特殊作业现场环境和过程中的问题等,有时候不是显现的。
二是突发性。有的隐患突然出现,使人们猝不及防。如,高速行驶的汽车突遇飞来横祸、操作人员突然失误、危险化学品设备或管道密封处突然泄漏、环境突然变化带来的影响等等。
三是复杂性。一个局限的范围、一个简单的设备、一项简单的工作,其存在的隐患相对容易排查,但大型化工装置,涉及密布空间的设备、管道及附属设施,其排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四是客观性。企业的生产装置、设备设施,譬如危险化学品企业的建筑物、构筑物、动设备、静设备、电器、仪表及相关管道和附件,这些设备设施都有故障率,尽管采取了规范的维护、保养、检测、更新等措施,使非计划故障率大大降低,但永远不会为零。非计划故障就是事故隐患。
隐患的这些特点,决定着不能把隐患排查治理作为现场安全管理的唯一手段,更不能寄希望于通过一次或几次排查就能发现所有隐患。除掉全部隐患是我们的追求和理想,要充分认识隐患排查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相对性、局限性及不完全性。
关于危险源
风险辨识的第一步是辨识危险源,按照人、机、料、法、环的各个方面,参照《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13861-2009),进行全面分析、辨识,找出真正的危险源,既不能漏项,也不能把细小问题列入,以免淡化主要危险源。
关于风险
控制风险是安全工作者的首要工作,也是一项综合工作,主要从风险构成的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控制危险源的角度,减少危险源的能量,或使其不能非受控释放。如,降低汽车行驶的速度,加大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的外部防护距离,用先进的工艺、设备代替落后的工艺、设备,减少危险化学品的在线量,照明使用安全电压,将机械能与人进行有效隔离(雀巢公司以“零介入”作为安全防护装置的标准,将4毫米作为安全防护的临界点,使生产设备实现本质安全)等等。
二是从控制隐患的角度,减少或避免因为隐患而发生的危险、事故。
1.完善安全防护设施,包括检测、报警、联锁、防雷防静电、防护罩、防泄漏、防超压、防超温、防超量、防火防爆、防中毒、防灼伤、警示标识等等,可以把隐患控制在形成初始阶段。
2.加强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检查、检测、维修、更换等,可以减少隐患的产生。
3.危险化学品装置的冗余设置,如,温度、压力、液位等测量仪表的冗余设置。当一个仪表发生故障或问题时,还有其他仪表进行工作,保证测量的准确性。重点部位的双阀设置,可以保证在一个阀门出现故障或失效时,有另一个阀门正常使用。危险化学品储罐的二次脱水,可以避免一次脱水设备问题所带来的危险。双电源,可以在一条线路故障时,由另一条线路正常供电。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降低或避免由于设备隐患而产生的危险后果。
4.减少危险化学品现场的操作和作业人员数量,降低因为危险带来的后果。重要操作需双人确认,但需控制在3人以下。
5.应急设施,包括泄压设施、切断设施、封堵设施、防流散设施、安全带、灭火设施等等,可以在危险发生时,迅速有效控制事故的扩大。
综上所述,现在安全生产工作以风险管控为前提和重要抓手,既符合国际惯例,也符合中国国情,既有理论基础,更有实际意义,对控制事故、事件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构建规范的、符合企业实际并有效运行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十分必要。
作者 王彦
曾就职于中国石化天津分公司安全环保部
来源: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