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第一大省抓问题补短板

行业资讯

 今年以来,石油和化工行业第一大省——山东,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压力不断增加。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8月,山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利税和利润同比分别下降14%、17.2%,调结构、稳增长成为该省亟待破解的难题。面对多重压力,为补上发展短板,山东省有关方面组织专家进行了调研,为行业把脉问诊。

  石化第一大省成绩斐然
  作为全国最大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山东已形成以石油加工、化肥、无机化工、有机化工、合成材料、橡胶加工、精细化工“七大板块”相互配套完善的产业体系。近几年,山东省化工行业总量快速增长,企业数量、规模迅速增加和扩大,化工行业的规模化、园区化、创新化趋势更加明显。
“2014年,我省石油和化工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917亿元、利税3286亿元、利润1824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0.5%、22.2%、19.8%,分别占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的21.3%、18.5%、23.1%。2015年1~8月,规模以上石油和化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110亿元、利税1733亿元、利润921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0.2%、19.8%、17.1%。虽然今年我省石油和化工行业效益大幅下滑,但仍然是全省的重要经济支柱。”山东省石油化工协会规划发展部主任乔法兴说。
  重点行业中,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专用化学产品制造和橡胶制品主营收入居全国第1位;基础化学原料、化肥、合成材料、农药主营收入居全国第2位。
“在我省重点监测的18种(类)产品中,原油加工、烧碱、纯碱、合成氨、轮胎、纯苯6种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化肥、农药、甲醇、醋酸、合成橡胶5种产品产量居全国第2位。”乔法兴介绍说。
  此外,山东省还形成了一批创新平台和重大自主创新成果。目前,全省化工行业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18个和181个,占全省的11.8%和12.7%;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省级行业技术中心4家。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方面,山东悦龙橡塑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研发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山东德阳化工有限公司“复合离子液体碳四烷基化技术-CILA”获国家石化联合会技术发明特等奖;青岛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RFID轮胎电子标签设计、封装与植入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获国家石化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在节能减排方面,山东省石油和化工行业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了解,“十二五”列入省控千家重点企业的146家化工企业全面完成了节能减排目标;地方炼化骨干企业全部通过清洁生产认证和安全标准化验收,有25家企业具备了生产国Ⅴ汽油能力。华鲁恒升、东明石化等一批企业建立了能源管理体系,成为全省化工行业能效标杆。
    在产品结构优化方面,山东石油和化工企业进步明显。高浓度化肥、子午线轮胎、离子膜烧碱的比例分别达到98%、81%、98%,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氟硅材料、聚氨酯材料、合成橡胶及弹性体、膜材料、特种纤维等化工新材料、新领域上下游配套及应用能力显著增强,形成较好的市场竞争优势。
  “除了上述成绩,全行业集聚式、一体化发展步伐显著加快。橡胶行业形成了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主的半岛轮胎产业集群和以东营、潍坊为中心的鲁北轮胎产业集群;石油炼化形成了东营、菏泽、淄博、日照、潍坊和滨州等重点生产基地;煤化工形成了枣庄、济宁等重点生产基地;盐化工形成了潍坊、东营滨海等重点生产基地。形成了齐鲁化学工业区、东岳氟硅材料工业园、临沭复合肥等特色园区。三角轮胎、玲珑轮胎、东明石化、烟台万华、东岳化工、鲁西化工、华鲁恒升、金正大、史丹利等一批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基础好的骨干龙头企业在行业发展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乔法兴说。
 据统计,2014年,山东省化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亿元的企业4家,过100亿元的企业25家;全行业共有100家企业进入2015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在全国同行业继续处于领先地位。

  问题突出制约进一步发展
  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山东省石油和化工行业仍然存在市场准入门槛低、园区化水平低、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安全环保形势严峻等突出问题。
  据山东省工商部门负责人介绍,截至2015年9月底,山东省工商登记的化工生产企业有17184户,比2014年增加1105户。而规模以上化工生产企业为4506户(新增加81户),仅占全部登记企业的26.2%。
  一位业内人士说,山东省化工行业企业数量大量增加,主要是由于化工企业准入门槛低,其他省份一些受限的项目迁址到山东。迅猛增加的中小企业降低了行业集中度的同时,也造成监管难度大、环境污染治理难等问题。
  此外,缺乏总体规划,园区专业化水平较低也是突出问题。多数市、县没有编制化工行业发展规划,化工园区和集中区设立随意,一体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偏低。据初步摸底,山东省共有194个化工园区或化工集中区,园区内入住企业2888家,仅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64%。化工企业没有迁入园区或者自然形成的化工聚集区,危险源多而分散,影响到化工行业专业救援机构、监管机构等公共安全力量的配备以及公共安全设施的建设。同时,化工园区布局分散且专业化水平低。如淄博市有35家化工园区,分布在9个县(区),平均每县4个园区;菏泽牡丹区11个工业园区中,有1个煤电化工园区,其余10个工业园区主导产业都有化工。
  “城镇化快速发展使部分化工企业逐渐被城镇包围,周边安全距离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据初步摸底,全省110家化工生产企业需要搬迁,搬迁需求资金达795亿元。”山东省经信委原材料处副处长岳文胜说。
  “目前在搬迁中,土地补偿、资金筹措、税收优惠、退城奖励等政策不落实,导致企业搬迁积极性不高。”岳文胜举例说,青岛市城镇人口密集区域内54家需要搬迁(转产、关闭)的化工企业,完成率77.7%;潍坊市城镇人口密集区域内32家需要搬迁(转产、关闭)的化工企业,完成率65.6%;烟台市城镇人口密集区域内39家需要搬迁(转产、关闭)的化工企业,完成搬迁20家,15家企业正在实施搬迁,完成率51.3%。因此,完成搬迁还需要各方面支持。
  不仅如此,近期山东省事故频发也将化工行业推到风口浪尖。
  岳文胜表示,山东石化企业安全管理隐患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是跨行经营化工企业问题突出。由于近几年化工产品效益较好,一大批有资金的非化工行业的单位和个人投资化工,如电力投资搞烧碱、煤矿投资搞煤化工等。许多化工企业的领导层是由其他行业转型过来的,化工专业知识和生产管理经验严重匮乏,盲目决策,违章指挥,严重威胁安全生产。此外,当前受经济下行影响,部分企业停产减产,或者半停半开、停停开开等非正常的生产过程,导致事故发生的概率增加。今年以来,山东化工和危化品领域已发生各类事故10起,死亡32人。
  同时,部分化工企业人才不足、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也是山东省化工行业安全隐患多,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
  此外,环保监管和治理环节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山东省环保厅污染物总量控制处副处长刘宪勇说,目前,个别企业存在未批先建、批小建大、久拖不验、超试生产等环评违法问题。个别企业设备老化,涉水、涉气“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污染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部分企业违法排污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一些企业环境安全防控体系不落实,预警监测能力还不够,应急监测装备不全,环境应急处置能力还不到位。大部分化工企业还没有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和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没有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档案,致使部分环境隐患长期得不到整改。
  “部分地市、县区尚未具备化工企业特征污染物监测能力,相对我省庞大的化工企业规模,环境监管人员捉襟见肘,在县级环保部门,往往一人负责数十家企业,监管存在盲区。”刘宪勇说。

  利用三个倒逼转型提升
  针对当前石化行业存在的问题,业内专家们纷纷建言,充分利用安全、环保、节能三个倒逼机制,切实提高行业发展质量,促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为山东省化学工业由大变强打下坚实基础。
  据山东省经信委副主任王万良介绍,根据目前山东省化工行业存在的问题及轻重缓急,谋划、安排全省化工行业开展以安全、环保、节能提升水平为主要内容的评级评价,分类施策,进行为期3年的综合治理行动。从全省来说,第一年重点抓好化工企业本质安全工作,落实全面、持续、有力、有效的管理措施,实现化工行业安全形势基本稳定;第二年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升级并重,实现化工行业安全、环保、节能降耗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第三年化工行业工业布局、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等主要方面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全面推进,稳定健康发展态势初步显现。
  科学评价,分类施治,是专家开出的第一个良方。山东省石油化工协会行业管理部副主任迟鹏建议,组织各级摸清辖区内所有化工企业的现状和问题,做到不留盲区、不漏一企,建立化工生产企业名称、地址、类型、人员、资产、产品类别、生产能力、销售经营等详细数据库。一是要摸清产业准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土地利用、节能降耗、项目审核和工商登记等方面违法违规企业;二是要摸清存在安全生产重大隐患、环保排放不达标、产品能耗超限额等方面情况的企业;三是要摸清化工园区和化工集中区设立的现状,摸清各类园区中化工生产企业的数量及经营状况;四是要摸清不符合城市规划、位于敏感区域(主城区、毗邻学校、医院、居民区、水源地等)和安全环保防护距离达不到要求而需要搬迁的企业情况。
  “在此基础上,开展评级评价。制定化工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降耗评级标准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 ‘三评级一评价’工作,对所有化工生产企业进行评级分类。根据企业评级评价情况,分类提出发展提升、搬迁改造、关闭淘汰或停产整顿为主要措施的分类治理措施,提出具体的实施目标、进度和要求。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淘汰关停一批、搬迁改造一批、发展提升一批,推动化工生产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迟鹏说。
  此外,专家建议,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提升安全环保节能水平。
  “我们要深化‘打非治违’。从产业准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技术质量、人员资质、土地使用、能耗水平以及项目审核、工商登记等方面,集中打击、整治一批违法和严重违规违章化工生产企业。对违法违规、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等问题的企业依法采取责令停产整顿、关闭或取缔等措施;特别是对手续不全、没有安全保障和节能环保不达标的‘土小’化工企业,坚决依法予以取缔;对合法合规但技术落后、发展前景差的企业,鼓励淘汰、搬迁、转产。”刘宪勇说。
  同时,有专家建议要严格准入门槛。对新、改、扩建化工项目实施严格的准入管理。危化品企业市场准入管理一律上收到设区的市一级。原则上不再批准新的光气生产装置和生产点建设项目,严禁建设排放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和恶臭气体的化工项目,坚决杜绝新上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小型化工建设项目。严格执行安全准入门槛,新、改、扩建危险化学品项目必须通过安全条件审查,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依法关闭或者取消该项目。严格执行环保准入门槛,限制新建剧毒化学品、有毒气体类项目以及废水排入现状水质达不到水功能区要求水域的污染化工项目。严格执行节能法律法规标准,执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开展能源审计,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用能设备、生产工艺,严厉查处违法用能行为。
  “我们还要在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上下功夫。对全省现有化工园区、工业集中区、综合性开发区中的化工片区进行全面清理整顿,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重新审核公布,坚决遏制各地随意设置化工园区(集中区)的状况,有关市、县(市、区)原则上只保留1~2个化工园区(集中区)。科学编制化工园区(集中区)发展规划,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安全评价。”乔法兴指出,此外,还要加强化工园区(集中区)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对于新建化工项目,必须进入化工园区。园区外确实难以入园的企业,实行化工重点监测点制度。 
  另外,专家们建议,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各地和企业的支持,加强对社会资本的引导,提高安全环保节能水平,促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工艺装备;严格项目准入门槛和审核程序,环评、安评不通过一票否决。各级政府现有扶持产业发展等方面资金和金融信贷资金向化工行业转型升级项目倾斜。省政府应对化工行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的市地和企业给予奖励补贴资金。
  “建议省政府设立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专项资金,加快推进主城区、居民集中区和敏感地区的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研究设立化工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化工企业搬迁改造。各地应结合实际制定财政税收、土地、职工安置等政策,鼓励企业搬迁,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减免相关费用,促进搬迁工作早日完成。”岳文胜说。
  据了解,目前山东省正在积极制定良策,构建现代化工工业产业体系,以促进该省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