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油版”心理援助如何借鉴

行业资讯

夜幕降临,墨西哥石油城卡门灯火辉煌,COSLCONFIDENCE钻井平台员工余斌斌搭乘的航班在夜色中起飞。与此同时,一封写着余斌斌姓名、归国日期、家庭住址等信息的邮件发往国内。余斌斌所属公司将根据他的实际情况提供一份清单,邀请他参与公司举办的团队交流活动。

这是一次企业与海外员工加强互动的积极尝试。据“海外员工心理健康调查”(下称“调查”)分析,自身素质和亲情支持是海外员工保持心理健康的基础,但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容忽视。在“心理调适能力测试”的四个维度中,海外员工的“组织互动能力”得分最高,与企业沟通愿望非常强烈。

对企业认同感强、忠诚度高的“中国式”海外员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该如何发挥自身作用,为员工的心理健康“加油”?调查在分享海油经验的同时,也给出了“大数据”分析的答案。

如何正视员工需求?

以高投入换取高回报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传统。在“中国速度”的激励下,部分海外项目的管理者形成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观念,将员工看作“经济人”而非“社会人”,以薪酬激励替代对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重赏之下是否必有勇夫?

升职加薪固然是海外员工的核心需求,但亲情友情也是客观存在的重要需求。即使在“重赏”之下员工为满足核心需求暂时压抑了重要需求,压抑产生的“负能量”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

正视员工需求是解决海外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前提。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如阶梯逐级攀升。当海外员工的安全需求、经济需求获得满足时,就会产生团队社交、个人发展等更高层次的需求。据调查统计,“为职业发展感到担忧”的海外员工达85.6%,且担忧程度与岗位职级正相关。国际公司综合管理部人事经理李建伟也向记者坦言:“建立通畅的职业发展通道,让海外员工出得去、回得来,是大家最迫切的需求。”

同时,不同的海外员工群体还存在个性化需求,针对他们的心理援助必须“问计于民”。合理安排归国时间是最受海外员工认可的“心理疗法”,70.3%的员工认为对自己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

在国际公司的伊拉克驻地,海外员工过上了28天为周期的“倒班”生活,在中海油服的海外钻井平台,总监会优先安排遇到特殊情况的员工“弹性倒班”,规律的工作周期和人性化的工作制度明显改善了海外员工的心理状态。

在调查中,72.3%的员工认为“关注家属现实困难”对稳定海外员工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要。今年初,员工刘强的母亲去世,他所在的海外项目立刻与国内公司展开“内外联动”,由国内公司派人慰问并尽力帮助家属解决困难。中海油服钻井事业部海外服务中心主管申书锋说:“我们要让员工相信,他们留在国内的家不是‘孤岛’,而是建在企业坚实基础上的温馨港湾。”

如何唤醒沟通力量?

暑期将至,中海油服墨西哥公司员工蒋爱国每天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这是他在墨西哥湾的第6个月。因为工作原因,蒋爱国依然不能回国,但妻儿可以休“反探亲假”到北美陪他度过一个愉快的暑期。

海外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依靠自我战胜、自我压抑就能解决的意志问题和信念问题,而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必须面对的管理问题和人本问题。在调查中,“大数据”已经展示了沟通的作用和价值,企业助力亲情沟通、鼓励“团队社交”,就是在唤醒员工的内生力量,为他们架起“心理安全网”。

在海外,任何有关沟通的温暖细节都会放大,产生意想不到的正能量。员工徐广树说:“过去海上卫星电话非常紧张,总监会协调资源帮大家打电话、发微信,有时还会为急需联系家人的员工调整工作时间,这让我们感到很温暖。”

沟通无小事,相比为亲情沟通提供支持,加强海外“团队社交”才是企业的主战场。在国际公司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无论多忙,只要接到海外员工的电话邮件,一定要用心及时反馈;只要有海外员工归国,一定要多打招呼、多聊天。李建伟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细微的沟通增强海外员工的归属感,鼓励他们主动表达内心的情绪。”

在中海油服,“心理互助组”被搬上了互联网。每天傍晚,世界各地的“时差党”就在微信群和QQ群里尽情交流。“在互联网上引导海外员工表达情绪是我的日常工作之一,”申书锋告诉记者,“一旦发现‘心理困难户’,我会积极与其沟通。”在海油工程公司,印尼BD项目党支部和伊拉克技术服务项目党支部扎根海外,定期组织员工交流思想,成为保持海外员工心理健康的基层“防火墙”。

如何移植海内经验?

重视思想工作是石油人的优良传统。将国内成熟的思想工作经验“移植”海外,可以帮助中国企业用“中国式”管理经验解决“中国式”心理困境,实现管理者的提升、管理方法的创新和管理思维的转变。

选拔兼职“心灵守望者”。海外项目岗位设置大多精兵简政,设置专职心理咨询师有困难,但选拔具备心理援助能力的项目管理者可以实现。这些兼职的“心灵守望者”可以是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洋学者”,也可以是具有多年党团工作经验的“土书记”,只要善于将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思想工作经验移植到海外,就可以成为海外队伍的“减压阀”和“定盘星”。

移植成熟品牌活动。中国海油目前有出海员工近3万人,为了保证这支队伍的心理健康,基层管理者组织了“家属开放日”、“海上小家”、“青年先锋”等一系列慰藉员工心灵的品牌活动,值得海外项目管理者借鉴。

“土方法”是否真有效?据调查统计,71.3%的海外员工认为“组织员工和家属共同参与活动”对保持海外员工的心理健康作用积极。员工柴维说:“海外员工特别是一线员工也需要‘青年先锋’式的评优活动来增强荣誉感,缓解对家人的愧疚。”

打造温情网络社区。针对“出海员工海休期间缺乏归属感”的管理难题,海油人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出了备受基层欢迎的“我的海休我做主”活动。该活动通过心理咨询、婚恋亲子等线上服务和“朋友圈”旅游、团队公益等线下活动,为出海员工打造了共同的精神家园。

在海外建立类似的沟通交流平台是否可行?据调查统计,60.9%的海外员工对“建设海外员工网络社区”满怀期待,65.8%的海外员工对“在海外驻地组织团队活动”充满兴趣。随着中国企业自身的发展和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关注海外员工的心理健康,用关爱和制度为他们编织心理安全“防护网”,鼓励他们在网络社区积极交流,在海外驻地快乐社交,让漂泊海外的心灵更加温暖强健,让“走出去”的企业永远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