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必须做好这些……

行业资讯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14年全国工贸企业发生有限空间作业较大事故12起、死亡41人,分别占工贸行业较大事故总量的50.0%和51.8%。

    这是什么概念?去年全年工贸行业发生的较大事故,无论是从事故起数还是死亡人数来看,都有一半是发生在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的。对此,普法哥只想说一句——“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形!势!严!峻!”

    当然了,大家也别紧张,其实要做好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也不是啥难事,认真看完这篇文章,并严格执行文中提到的要求,就可以了。


先来认识下有限空间


    所谓有限空间,有些时候也被称作“受限空间”,指的是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至于哪些是场所属于有限空间,安监总局在今年6月份出了一个《工贸企业有限空间参考目录》,大家可回复关键词“有限空间目录”获取下载地址。特别提醒:请注意看该《目录》结尾处的备注!


建立有限空间作业的相关制度


1、建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责任制度,明确企业内部各有限空间作业时的负责人。

2、建立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严防未经审批就盲目作业的行为。

3、建立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规范作业过程安全管理。

4、建立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制度,通过培训提高有关人员对有限空间作业的认识,避免因认识不足而蛮干从而引发事故。

5、建立有限空间作业应急管理制度,有了应急救援的制度和预案,并事先进行应急演练,即便发生紧急情况也能做到处变不惊,科学施救。

6、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让员工知道如何做才是安全的。


踏踏实实开展有限空间作业培训


     有些企业的安全培训,那叫一个走过场,形式搞了,干货没有……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培训,最起码你得把以下几点做好喽!



                               

1、你得告诉员工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让他在作业之前就能有个充分的认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2、你得让员工学习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并在每次作业时要求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3、你得教会员工正确使用检测仪器、劳动防护用品,会使用检测仪器,才知道即将作业的有限空间是否适宜作业,如不适宜好采取措施改善作业环境;会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才能保证员工作业时不因错误使用劳动防护用品而受到伤害。

4、你得教会员工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措施,从以往事故来看,好多本可以避免的事故就是因为员工不懂得紧急情况下如何处置,最终酿成了事故。


分时段做好如下工作
平时

1、辨识有限空间,确定其数量、位置和危险有害因素,并建立管理台账,有变化的及时更新。

作业前

1、评估作业环境,分析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制定作业方案,并经本企业负责人批准。Ps.这才叫尽职好吗?让老板知道你们要干一场很危险的工作了,引起他的重视。

2、按照作业方案,明确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及其安全职责。

3、将作业方案、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防控措施告知作业人员,监督作业人员按照方案进行作业准备。

4、采取可靠的隔离措施,将可能危及作业安全的设施设备、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的空间与作业地点隔开。

5、先对有限空间进行通风,再检测氧气、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等浓度,确保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后,再开始作业。

作业时

1、采取通风措施,保持空气流通,但是!!决不能采用纯氧通风换气!!!

2、通风设备故障、有限空间内氧含量浓度低于标准限值或者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高于限值时,立即停止作业,清点作业人员,撤离作业现场。

3、对作业场所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定时检测或者连续监测。

4、确保作业人员与外部有可靠的通讯联络,监护人员不得离开作业现场,并与作业人员保持联系。

作业中断时

1、一旦作业中断超过30分钟,再次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必须重新通风、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

作业结束后

1、作业结束后,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应当对作业现场进行清理,撤离作业人员。Ps.作业现场又不是啥好玩的,结束了咱就下班回家别逗留了好吗?


好好学学这些法规、标准


要做好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你应该认真学习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法规、标准:

1、《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安监总局第59号令);

2、《有限空间安全作业五条规定》(安监总局第69号令);

3、《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要求》(GB 12942-2006);

4、《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 8958-2006);

5、《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

6、《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

7、《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11651-2008);

8、《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GB 30871-2014)。